小岱读史|古人驾车需要考驾照吗?

扬眼 2025-02-23 13:46:07

前几天,歌手任贤齐自曝在南京骑摩托车违规被处罚,表示“犯错要虚心接受”。

现代城市交通,限行、扣分、罚款,是常见的事。那么,如果回到古代,是不是可以无拘无束、策马奔腾?那是你想多了,在古代,也是要讲交通规则的,且驾照也是要考的。

南朝•贵族出行图画像砖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藏

学驾车是古代士大夫的必备技能

早在夏朝初年就有学驾车这件事:“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尚书·夏书·甘誓》)根据甲骨文研究和殷墟车马考古发现,到了商朝中晚期,驾车活动已经相当流行。不过真正把学驾车提上日程的,还当属周秦两汉。在这一段时期,战乱频发,而自然科学和造车工艺也在进步,于是作为攻城略地、克敌制胜的重要军事装备,战车的性能也在不断升级。

有战车,必然要有能驾驭战车的人,于是第一批需要学习驾车技术的群体竟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习驾车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每年的农历十月,周天子都要安排一次体能测试,其中驾车是很重要的一门考试项目:“孟冬之月 ……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这还不算,到了后来,能否掌握驾车技术居然成为了衡量一个人长大与否的标准之一:“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礼记 · 曲礼下》)同样,驾车技术也被纳入了古代的“国考”: “大司徒教士以甲车,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臝股肱,决射御”。想成为一个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单是学习好可不行,你得会驾车。

南京象山七号东晋大墓出土的大陶牛车

古人学驾车前,也得选好车型

现代人学驾车前,得先想好要学的车型,如中型客车或小型客车。在小型客车里,还得想好是学C1手动挡,还是C2自动挡。古人学习驾车前,也得思考这个问题。虽然终极目标是能开战车上战场,但在此之前,基本的驾车技术得掌握。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多为马车,实际上古人驾牛车的历史也很悠久。相对马车而言,牛车较为稳定,因为牛行走的速度比较慢,安全系数高,对驾驶员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从学驾车的角度来看,牛车属于入门级车型。

马车的速度快,并且要同时控制几匹马,那么对驾驶员的要求就会高很多。周秦两汉时期,马车主要为单辕构造的独辀车,一般采用两马、四马、六马的套车形式,中间两马为服马,通过衡、轭与车辕固定,再通过靷绳与车轴相连。两服之外为騑马、骖马。騑、骖通过套绳靳与车底横木相连。这种独辀车操控起来难度系数特别高,既要让服马奋力前行,又要防止骖马内靠和外逸。这对于驾驶员的身高体能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极高的考验,因此古人学习驾车跟现代人一样,也有年龄要求,得到15岁左右,且身体各方面都要能达标。

古人学驾车要考六项科目

现代人考驾照有四项科目,听起来就头大,对此古人会翻个大白眼:我们要考六项!

古人最先要学的科目一是“捶策”和“衔橛”,这样才可以控制马匹的跑动,这相当于现代人科目二的第一课:基础路训。不管怎么样,先得让车跑起来。其中“捶策”是要用右手挥马鞭刺激马匹前行,而“衔橛”指马口中含的马嚼子,橛与辔相连,可以通过左手执辔控制马匹前行的方向。想当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要让车马的进、退、行、止、驰、骤都在自己的掌控中。

基础路训练完了,古人就得掌握“五驭”。据《周礼》郑玄注为:“鸣和鸾、逐 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若是仔细分析起来,古人的“五驭”与现代人的科目二基本就没什么差别。

如“鸣和鸾”,指车的铃铛,“鸣”在轼上,“鸾”在衡上,“鸣和鸾”考察的是车速的控制,只有控制了车速,车上铃铛的声音才能互相协调。“逐水曲”是指在河边开车,就算是道路弯曲,也不能坠入河中,相当于现代驾考中的S弯,注重的是对车辆的控制能力。“过君表”则是驾车向辕门直入时,要做到中而不偏,文明驾驶,也有另一种说法将其解释为能安全行驶,躲避路障。“舞交衢”并不是让你开车的时候顺便跳个舞,而是要车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车的左旋右转与马的步伐需要互相配合,如同舞蹈般优美而有节奏。“逐禽左”的难度就更大了,指外出打猎的时候,能驾车让坐在车上的人从左侧开始贯穿射杀禽兽。如此一来,若是上了战场,就可以射杀敌人。

与现代一样,古代驾考也不是给你无限次考下去的。《除吏律》规定,如果驾考四次都没有考合格,就会失去考试资格。你以为不考就不考咯?没那么简单,还要被罚四年徭役并处“一盾”罚金(相当于 384钱)。又劳改又罚钱,太惨了!

历史上车技高超的古人

经过了如此严格的驾考训练,古代自然会出现许多优秀的驾驶员。如西周时期,周穆王曾坐着八匹马的舆车周游天下,也就是传说中的“穆王八骏”。不过,这里的主角并不是周穆王,而是他的驾驶员造父。据《列子》记载,造父驾车的技术来自于泰豆氏,又名大豆。泰豆氏对于驾车技术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没有按照一般的考试科目来教造父,甚至连车都没给造父摸几下,他跟造父说:“你就在这个木桩子上快走。”造父一听懵了,心想我又不是来学练武的,但他还是按照教练的要求认真练习。待造父在木桩上走得相当熟练后,泰豆氏跟他说:“凡所御者,亦如此也……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这话跟现代驾校教练说得没什么差别:开车就是要用心,胆大心细。后来,造父的车技越发高超,据载他一次能驾驭二十四匹马,并且能使马蹄错落有节。

另一位驾驶员就更厉害了,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解张。据《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载:“晋解张御郤克,……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成交二年(公元前598年),齐军与晋军在山东鞌(今山东济南)列阵,解张为晋军主帅郤克驾车,结果郤克被箭刺伤,忍痛击鼓督军。这个时候,解张就跟郤克说了:“在一开始交战的时候,我的手和肘就被箭射中了。不过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车轮都染成了深红色,所以我们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胜了……”郤克也继续强忍,直到后面难以坚持。此时,解张就将右手的辔绳并到左手,右手击鼓代郤克指挥,最后晋军大获全胜。

可见,从古至今学驾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些严格的训练,才能保障我们的安全,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金陵小岱

校对 徐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