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曝小米汽车车主驾驶中睡着,视频拍摄者连喊同行车主减速避让

雁蓉聊车 2025-04-04 04:20:22

4月初,一段视频显示浙江某高速公路上,一名小米SU7车主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双手离开方向盘并疑似睡着,同行人员多次呼喊“减速”提醒避让。该视频迅速引发热议,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首。

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称,其智驾系统仅为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接管准备,车辆配备疲劳监测摄像头,若检测到驾驶员分心或疲劳,会通过语音、弹窗提醒,若未响应则逐步减速直至停车。

车企回应与功能边界

1. 技术说明与责任划分

小米SU7的智驾系统包含多个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算法支持,可实现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功能,但明确要求驾驶员双手不得离开方向盘。客服强调,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用户手册亦注明“需随时准备接管”。然而,事件暴露出两个矛盾点:

监测功能局限性:疲劳检测依赖摄像头捕捉驾驶员状态,若驾驶员闭眼或低头时间过长才会触发警报,但无法完全阻止故意违规行为。

宣传与实际的落差:尽管小米未直接宣传“自动驾驶”,但发布会上展示的“脱手驾驶”演示及社交媒体流传的“车内休息”视频,可能让部分用户产生误解。

2. 行业普遍性问题

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2025年1月,江苏一名小米车主被曝高速行驶时低头睡觉;此前问界、特斯拉等品牌也出现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系统导致险情。业内分析指出,车企常使用“L2.999”“准L3”等模糊话术,消费者难以分清技术边界与责任归属。

用户行为与安全责任

1. 过度依赖的心理陷阱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对自动化系统易产生“信任滑坡”,即技术越流畅,警惕性越易降低。例如,部分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玩游戏、躺平甚至睡觉,将生命安全完全交由系统。此次事件中,涉事车主的行为被网友批评为“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

2. 法规与教育的脱节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L2级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问题在于:

风险告知是否充分?购车时销售是否重点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用户协议流于形式?多数消费者未仔细阅读冗长的条款,导致实际使用中忽视安全规范。

行业反思:技术、宣传与安全的平衡

1. 技术成熟度与用户认知的鸿沟

2025年被称为“智驾普及元年”,但清华大学专家指出,夜间识别、高速紧急制动(AEB)等场景仍存在技术局限,普通消费者却普遍高估系统能力。例如,小米SU7的纯视觉方案在弱光环境下识别精度可能下降,但这一信息未在宣传中突出。

2. 车企宣传的伦理争议

部分车企通过“自动驾驶”擦边球话术吸引用户,例如展示极端路况下的系统表现,却淡化限制条件。法律界人士呼吁,应强制车企在广告中标注辅助驾驶的适用场景及风险。

3. 逃生设计与安全冗余

此次事件中,车辆起火后能否快速解锁车门成为焦点。业内专家指出,剧烈碰撞可能导致电子锁失效,机械拉手需用户冷静操作,但爆燃时逃生窗口极短。部分车企采用双电路供电、电芯倒置等技术提升安全冗余,但成本较高。

结语:理性看待技术,生命不能“托付”

辅助驾驶技术的目标是减少事故,而非创造“无人驾驶”神话。此次事件既是车主个人安全意识的缺失,也折射出行业宣传与用户教育的不足。在法规完善前,消费者需牢记:

系统仅是工具,方向盘后的责任永远属于人类;

安全无捷径,过度依赖技术等同于赌命。

对于车企而言,唯有透明宣传、强化用户教育,才能真正推动技术向善。而对于公众,或许更应思考: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已模糊了“辅助”与“替代”的边界?

0 阅读:0

雁蓉聊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