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卢绾听说高祖去世的消息后,无奈只能率领兵马投靠了匈奴。《史记注解》之汉高祖本纪43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丙寅日,安葬了高祖,己巳日,在太上皇的庙中拥立太子做了皇帝,大臣们都说高祖出生平民,却拨乱反正,平定了天下,是大汉的开国君王,建立的功劳最多,应当尊高祖为高皇帝。
太子继位为皇帝,应当称为孝惠帝,命令全国各地的诸侯都修建高祖的庙宇,并且依照时令进行祭祀。
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等到孝惠帝继位五年的时候,他想到过去高祖说过百年之后思念沛地的言语,于是孝惠帝便将沛地的高祖庙立为原庙,让原来高祖教导过唱歌的那一百二十个小孩都做了高祖庙中的乐手,让他们为高祖吹乐,日后如果这些人有损耗,便命人补全。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高皇帝有八个儿子,长子是庶出的齐悼惠王刘肥,次子是孝惠帝,是吕后所生,三子是戚夫人所生的赵隐王刘如意,四子是代王刘恒,后来被立为孝文帝是薄太后所生,五子是梁王刘恢,吕太后掌权的时候,将他迁徙到赵地,做了赵共王,六子是淮阳王刘友,吕太后时将他迁徙到赵地做了赵幽王,七子是淮南厉王刘长,八子是燕王刘建。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弊,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弊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太史公司马迁说夏朝的政治以信为主,而信的弊端就是有人不讲诚信,因此殷商在消灭夏朝后用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秩序的弊端在于有人会寻找其中的破绽加以利用,因此周朝在消灭殷商后采用礼乐教化,礼乐教化的弊端在于人心变化太快,因此想要改变这样的弊端必须要用以信为主。
三个王朝的制度是循环往复的,周,秦之间的乱世,可谓是礼崩乐坏到极点了,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不改变自己的制度,反而用严刑峻法,这岂不是很荒谬吗?因此汉兴盛起来,他来改变秦朝的不足,让百姓得到了安稳,因此得到了天下。
汉朝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皇帝的车驾用黄色来装饰,旗帜树立在左边,高祖皇帝最后安葬在了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