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臣:隐匿28年3次死里逃生,助中国攻破西方核垄断

阿卡四七 2022-02-14 23:21:59

1967年6月17日,中国新疆罗布泊上空传出的一声巨响震动全球。当天深夜,北京市内锣鼓喧天,长安街上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只为庆贺中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爆炸。自此伟大的时刻起,中国核武器发展迈进了全新阶段。

中国之谜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第一时间刊文称:中国从原子武器到热核武器的发展历程,比全球其他任何国家都快。中国首颗氢弹爆炸的实现,比外界预测提前了6个月到1年时间,于西方而言这似乎是个不解之谜。

的确,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来看,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法国耗时8年零6个月、美国7年零3个月、英国4年零7个月、苏联不到4年,而中国却只用了2年零8个月。

要知道,该项试验的难度主要在于繁复的计算,而当时中国的只有1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研发条件相比西方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艰苦的是95%的时间还要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氢弹设计。

既没经验也没设备的中国还能超越西方,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自1960年投身祖国氢弹研究后,于老在长达28年时间里,始终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还曾因高强度工作先后3次死里逃生,为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年,正是于敏和他领导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经年累月废寝忘食地计算,最终成功提出69篇研究成果报告,让国内对氢弹的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认识。

人生遗憾

过去,由于欧美学术研究的氛围和条件更佳,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和彭桓武等国内知名的科学家,都有着多年的出国留学或进修经历。只有于敏,终生没有踏出过国门。而这,也成了中国氢弹之父的一大人生遗憾。于老晚年时曾感慨:如果他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可能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会更大。

但在当时,面对自身和祖国,于敏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其实,1951年之前,于敏主要从事“量子场论”物理理论研究,并且取得过较大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物理理论研究学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虽然和“原子核物理学”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也能为祖国氢弹研究制造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这种情况下,于老无法将国家的事业置之度外。

未来可期

不过,“北斗”导航组网成功、“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全民对抗疫情、喜迎冬奥等,都能充分表明尽管中国始终面对着严峻的国际挑战,但却一直在向好发展。于老可以放心把壮大新中国的重任托付给下一代。

最后,向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致敬,也向所有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致敬。愿祖国的未来,一片坦途。

0 阅读:64

阿卡四七

简介:每日传递有温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