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凭什么要工作?我在德国躺着就能拿钱!"
26岁的乌克兰姑娘安娜穿着真丝睡袍,对着视频镜头慵懒地抱怨。这个画面在社交平台疯传,瞬间点燃了全网怒火。
三年前俄乌冲突爆发时,她拿着德国政府每月3000欧元的难民补助,在柏林住着免费公寓,每天晒着下午茶照片。直到今年初德国新规出台——所有适龄难民必须工作。
"他们居然要我去超市理货!"安娜在视频里翻着白眼。
这个细节被网友扒出时,评论区炸开了锅:"德国超市时薪14欧元,折合人民币110元,这还嫌低?"
中国社区工作人员老张亲历了这场闹剧。他给安娜推荐过月薪6000元的双语家教工作,却被嫌弃"要早起备课太辛苦"。
某次视频面试,对方穿着睡袍敷着面膜上线,把企业HR惊得说不出话。
"这不是个案。"移民问题专家王教授透露,德国曾出现乌克兰孕妇拖家带口领补助的经典案例:全家每月白拿3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3万),住着政府提供的三居室,孩子免费入托。
结果这家人突然失联,却仍在持续领取补助,最终被查出已偷偷回国。
这种"薅羊毛"行为直接导致欧洲多国政策大转向。
德国宣布今年3月起取消难民"临时保护"身份,波兰将福利与住址绑定,奥地利限定补助期限仅半年。
正如网友调侃:"欧洲人的圣母心,终究敌不过现实耳光。"
落地就被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震撼,火锅奶茶吃到停不下来,直呼要"永远留在中国"。
直到发现这里没有免费午餐——所有补助都需劳动换取。
殊不知中国早有一套成熟机制:对真正受战争影响的难民提供人道援助,但杜绝不劳而获。
这种反差在社交平台引发激烈讨论。
95后网友"奋斗的小强"留言获赞10万+:"我凌晨两点还在改方案,她凭什么躺着数钱?"
更多人指出真相:德国给难民发钱是为缓解劳动力短缺,中国讲究的是公平奋斗。
值得玩味的是,当舆论压力铺天盖地时,安娜悄悄删除了所有视频。
据知情人士透露,她已转道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至今仍在执行宽松的难民政策。
这场闹剧给所有人上了生动一课。
在深圳开餐馆的乌克兰厨师米哈伊尔说得实在:"我每天工作12小时,去年买了辆比亚迪。在中国,尊严是自己挣来的。"
他的抖音账号"奋斗的老米"已有50万粉丝,每条视频都在展示颠勺炒菜的真功夫。
当某些人还在幻想全球流浪领补助时,更多务实者早已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奖励真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