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说一说现在经济认识的几个误区

青羽看天下 2024-09-11 15:03:01

这两天凤凰湾区财经论坛召开,不少财经大咖赴会参加,并且说了不少内容,有些关于当前经济的认识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一起来找重点聊一聊

误区一,美元降息,可能没用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他可能不是个单纯的缺乏信心的问题,我们看看中国的国债收益率

今年1月,华泰证券发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这是一个重要历史关口,在2020疫情最严重时候,国债收益率最低是2.48%

这是今年1月份,1月份时候国债收益率的事还提一提,现在都不提了,为什么呢?

因为最新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到2.14%了,还提什么呢?

国债收益率低,直接表现的是对经济预期的差,疫情时候跌到2.48%,肯定是不看好疫情时候经济的,而现在跌到2.14%……

现在大家在等着美元降息,觉得美联储一降息,货币流动性就宽松了,资本就会流入中国对中国进行投资

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资本为什么要投资?

资本投资,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率,我觉得你这地方投资了能赚钱,我才来投资

可如果不赚钱呢?不赚钱资本为什么来投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A,所有人都知道大A指数低,也有不少估值低的优秀公司,可大A起来了吗?有人会投资大A吗?

资本绝不会干没有投资回报率的事,所以就算美国开始降息了,热钱在国际市场风起云涌了,这地方如果赚不到钱,它一样不会来投资

那可能就不会出现很多人想的,美国降息了,热钱多了,我们资产便宜,资本就会来投资,我们经济就活了

资本图的永远不是便宜,而是回报

所以我们不要抱有对降息的期待,而应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对美国降息的期待,能放多低就多低

十年国债收益率2.14%讲的也是这个问题,企业创造投资回报率的能力,是在不断下降的

再讲多点,中国各行各业的卷,导致各行各业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

企业越来越卷,钱越来越难赚,那企业为什么越来越难赚了呢?

误区二,是储蓄率,不是储蓄

这两年银行部门的“储蓄”在快速增加,近8年增长一倍,达到了145万亿

但在储蓄快速增加的同时,是信贷的减弱,尤其是居民部门其实不再做借贷行为了

现在银行看到的情况是,只存不贷,甚至还出现了大家排队去提前还贷款的现象

关于这个状况,大家解释说:这是信心不足,但我们还是很有钱的

可这里面藏着一个明显误区,就是“储蓄”高,不等于“储蓄率”高

对于经济和经济增长,储蓄率的重要性,要大于储蓄的

这状况在日本90年代同样发生过,日本泡沫破裂后银行储蓄数字大幅提升,日本人也是不花钱了、不贷款了,开始把钱存银行了

但同时,在泡沫破裂后,日本的储蓄率创新低

所谓储蓄率,就是民居每个月扣除掉基本消费后,还可以存进银行的钱

比如你一个月赚五千,可这五千你全花了,根本存不下来钱,那你的储蓄率就是零

所以“储蓄率”创新低,指的其实是居民们的收入降低,每个月赚的钱全花了,存不下来钱

那为什么银行储蓄创新高了呢?是因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的大举存款,拉高了银行整体储蓄

所以这是一个老龄化下,两极分化的问题

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上有钱但不消费也不投资,就全部存银行,造成储蓄创新高

五六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手上没钱,每个月赚的工资根本存不下来,造成储蓄率越来越低

但重点在于,谁具备消费能力?

人的消费欲望会在五十岁以后快速下降,五十岁以上的人再有钱,他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都是和青年人无法相比的

青年人只要有钱,就更愿意消费,就更愿意往前冲去做风险较大的投资

我们现在不断在呼吁“银发经济”,想拉老年人的消费

可大家要知道,银发经济带来的任何产业增长,都弱于老龄化带来的年轻消费总量的衰退

用大白话讲就是,不管你银发经济怎么拉升,都比不上年轻人消费能力衰退的数字

老龄化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而另一边是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而且还是储蓄率不断创低,每个月扣掉基本花费,就没余钱的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没有余钱去花呢?

现在强调企业要“走出去”,走出去是好事,去开拓国际市场,可你有没有想过,走出去的一个同义词,叫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企业不愿意在国内进行无效的恶性内卷,于是必须走出去,而企业走出去带走了资金、岗位、投资

日本泡沫时代最严重的时候,恰好是日本各大商社拼命海外投资的时候

因为日本银行里也是储蓄创新高,可“国内有效需求太低”,就逼着各大商社去海外投资

但中国现在不同的状况是,国际环境不一样了,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步步紧逼,企业去投资高消费力的发达国家,受到的阻力不断加大,这和当年日本去投资美国和欧洲不一样

由于与西方市场存在龃龉,现在的中国企业,目光更放在新兴市场,比如东南亚,比如非洲

非洲大会刚召开,加大对于非洲投资,也鼓励企业去非洲

现在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在国内赚钱太难,如果再不往外冲一冲,去国际市场赚钱,那企业还怎么生存呢?

而对中国来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两条腿,总要有条腿能走路才行,如果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市场又打不开,那才真叫完了

误区三,消费升级的逻辑误区

消费的重点不在刺激,而在偏好,一个人的收入够,储蓄率够,社保医保够,他自然会去消费,你不刺激他也会去花

现在不去花钱,不是因为没刺激你,而是你口袋里没钱

2008-2018,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十年,你可以问问现在40岁左右的人,当时他们是30岁左右,问问他们这消费升级的十年,升级的到底是什么?

你消费升级的财富,来自于哪里呢?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到底靠的什么,完成了消费升级?

如果你靠的是工资收入增长,从十年前五千到十年后的五万,那你的消费升级没任何问题

但很多中产他这十年的消费升级,基于的不是工资收入增长,而是财富效应增长,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所带来的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很多中产,靠的就是房地产价格,所带来的“消费升级”

我月收入5000,可我家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能卖500万,那我可不是妥妥的中产嘛

因为有这套房产在“托底”,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只月入5000,但我很敢消费

可现在那套500万的房子腰斩了,挂250万还是卖不出去,可我的月收入还是5000,那这消费能不降级吗?

注意,这还是没贷款的情况下,有不少中产还都是贷款买房的

300万的房子,首付100万,贷200万,利息和本金加起来一共要还400万

也就是说,你这套300万买的房子,其实你是花了近500万买下来的,未来这房子要涨到500万以上你才不算亏

可昨天一看,当年300万买的房子,邻居家刚成交一套,只卖了150万,那你会作何感想?

背着400万房贷,看着房价腰斩到150万,你这消费可能不降级吗?

这是一个国内消费升级的很大误区,就是不少人,不少新中产,他这十年的消费升级来源,不来自于劳动收入所得,而来自于房地产的增值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房地产走入低谷,那中产们的消费必然降级,以前一天两杯星巴克,现在9.9两杯瑞幸

可买可不买,皆不买,可花可不花,皆不花,现在我们只是走到了消费降级的中间环节,后面还有段路要走

那么,如何破局?

上面提到,消费的重点不在刺激,而在偏好,一个人的收入够,储蓄率够,社保医保够,他自然会去消费,你不刺激他也会去花

需要增加收入,增加医保社保保障

对企业来说,是国内减税降负,国外打通国际投资渠道,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渠道

对居民来说,是增加劳动保障,打击恶性内卷和无效加班的问题,另外增加医保社保的保障,增加居民的兜底安全感

但这些说易行难,更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多年的过程,但是这条路,总要往前走

关注我,持续为您带来事态的最新情况

0 阅读:45

青羽看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