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句法律人常挂嘴边的话,却在安徽泗县一起性侵案中显得格外沉重。2022年寒冬,未满14岁的初中生杜雨在出租屋里遭遇多名男子侵害,五名未成年人因此获刑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导致她怀孕流产、切除子宫的“元凶”——22岁男子谭某星,竟因“不知对方年龄”而未被追责 。三年间,杜母带着女儿奔走于医院与警局,从引产死胎的绝望,到司法鉴定的伤残报告,每一步都刻着血泪。如今,案件迎来转机:2025年3月,泗县检察院受理立案监督申请,重启调查 。当稚嫩童颜遭遇成年人的欲望,当“自愿”成为脱罪借口,法律的天平是否真能称量出善恶的分量?
2022年1月的寒夜里,泗县某出租屋的门被轻轻推开。14岁少女杜雨蜷缩在闺蜜身边,浑然不知即将降临的噩梦。22岁的谭某星带着同伴潜入房间,在女孩抗拒却不敢呼救的沉默中完成侵犯。这场暴行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八个月后激起骇浪——当杜母发现女儿腹部隆起时,胎儿的DNA已指向五个判刑少年之外的“第六人”。
医院手术台上,引产引发的子宫切除让杜雨永久失去生育能力,司法鉴定书上的“六级伤残”像一记重锤砸向这个家庭 。警方循着聊天记录溯源,锁定了网恋三个月、声称“不知对方未成年”的谭某星。这个生于2000年的青年,在笔录中反复强调:“她说自己16岁,也没激烈反抗” 。但户籍信息白纸黑字:2008年出生的杜雨,案发时距离14周岁生日仅差11天。
更讽刺的是,已入狱的五名少年在供述中直言“她看着比实际年龄小” 。律师拍案质问:“连未成年施暴者都能识破的谎言,22岁的成年人反而信了?”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如利剑高悬:与未满14岁幼女发生关系,无论自愿与否皆属强奸。可当杜母捧着女儿1.5米的身高照片、初中校服试图证明“肉眼可见的幼态”时,警方却以“证据不足”关闭了立案通道 。
三年维权路,杜母的足迹遍布公安局、检察院。2024年8月,她终于拿到《终止侦查决定书》,薄薄几页纸写着“自愿发生关系”“不明知真实年龄” 。转机出现在2025年春天,泗县检察院的受理短信像破晓曙光:“三个月内答复”的承诺,让残缺的司法拼图有了补全的可能。而那个被切除的子宫,那些永久萎缩的卵巢,仍在无声控诉着迟到的正义。
这起案件犹如社会肌体上的X光片,照见未成年人保护网的致命漏洞。当施暴者用“我以为她成年”轻易脱罪,当受害者因恐惧噤声反成“自愿”证据,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法律盾牌出现了裂缝?杜雨案中的魔幻现实让人脊背发凉——五个判刑少年用铁窗生涯赎罪,而制造终生创伤的“真凶”却逍遥法外,这种荒诞堪比“偷斧头者笑看砍柴人”。
老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若网眼过大,幼小的生命又如何被托住?此案敲响的不仅是立案监督的警钟,更是全民认知的觉醒:保护孩子,需要法律长出更锋利的牙齿,需要社会练就更雪亮的眼睛。当22岁男子面对1.5米的初中生,不该用“自愿”麻痹良知;当花朵尚未绽放就遭摧折,我们每个人都是守护花期的园丁。此案结局尚未落定,但历史终将记住:正义不会永远迷路,它需要的,或许只是众人执火照亮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