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的孙大妈遭遇一场骗局,原本看似正常的一单生意,却将她拖入心力交瘁的境地。电线一经售出,入账六万元。然而,仅仅数小时之后,账户却惨遭冻结。警方表示,此款项为赃款,须退还受害者。这真的是一个做生意人该承受的惩罚吗?
2024年12月26日,名为“王清”的男子与孙大妈之子取得联系,称其工厂有一批电线的采购需求。由于订单数量庞大,孙大妈为了赢得这单生意,给出了相对低廉的价格。骗子在询价后并未立即下单,直到28号才表示确认购买200捆电线,价值超过6万元。
孙大妈的儿子本着谨慎的态度,要求先收到款项再发货。骗子竟干脆地把款项打进孙大妈账户,看到到账的6万元,孙大妈和儿子激动万分,赶忙备好了电线,只待交货。然而,骗子竟称自己事务繁忙,无暇亲自前来取货,转而指派一辆货拉拉车前来取货。
遵循常规的交易流程,孙大妈未曾生疑。她顺利地将货交给了货拉拉司机,并安心等待剩余的手续完成。未承想,不多时合肥警方来电告知,那6万元货款是赃款,竟然是一个受害者——韩女士被骗的钱,需要退还。
孙大妈这才知道,自己已然沦为骗子的“中间人”。骗子借她的账户顺利洗钱,并且把电线售出以赚取差价。孙大妈全然不知此事,面对警方的要求她很无奈,身为商人,一切皆按正常交易流程开展工作,又怎会知晓这笔款项是否存在问题?如果退回赃款,电线也没了,那她的损失又由谁来承担?
网友们纷纷就此发表看法,其中有人表示,此种情形实在令人心寒。一个普通的商户,如何能有能力去审查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有人质疑,商家在收款之后,是否确实负有核实款项来源的义务?如果款项没有明显的不合法迹象,凭什么要他们承担风险?
如果商家只能依赖警方的调查,未来的生意岂不是得处处小心,甚至在收到每一笔款项时都要报案确认?
从法律层面而言,孙大妈并无判定款项是否洁净的义务。她以市场价格售卖商品,整个交易全然出于善意。依照刑法的规定,她不必退还这笔赃款。商家并不能成为监管资金来源的“道德警察”,他们只需按程序经营,完全不应该被要求为他人受骗买单。
商家无法洞察每一笔款项的背景,普通老百姓如何承受这种无妄之灾?社会应当为商户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不是将责任推到那些无辜的经营者身上。
一笔简单的生意,可能因为一名骗子的巧妙设计,变成了商家的噩梦。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为这个问题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让广大商家在开展正常交易时不再担心被“牵连”。做生意本应是为了生计,而不是被无辜卷入复杂的刑事案件。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孙大妈,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