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学生怒撕奖状:一个家最可怕的,不是穷》,我有话说
陈黎明工作室
2025年01月26日 06:00 江苏
编者荐语:
教育者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黎明在线520 ,作者陈黎明
黎明在线520.
欢迎关注“黎明在线520”,您是否正在为教育的一二三事而烦恼? 在这里,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关于教育的一线技巧和实战经验,共同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为孩子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石。 若您有方法,有故事,有心得,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欢迎您的分享。
鸿媒教育
鸿媒教育是全国一站式教育类广告纸媒平台,服务学校宣传,共享优质教育。
孩子的欢笑,大人的冷水
前几天,随着全国中小学寒假的开启,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他们的荣誉时刻——颁发奖状和通知书。
在山东的某所小学里,一名小学生满脸喜悦地手捧“学习之星”奖状,他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这张奖状,对他而言,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学习的激励。
然而,当孩子满心欢喜地将这份荣誉展示给来接他放学的爸爸时,得到的却不是期待中的赞扬,而是一句冷冰冰的“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孩子心中的热情。
孩子坐在车上,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而爸爸的“教育”却并未停止,一路上的责备让孩子的心越来越沉。
回到家后,孩子心中的喜悦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委屈和羞耻。
在情绪的驱使下,他一怒之下将那张曾经视为珍宝的奖状撕成了碎片。
原本应该充满欢乐和温馨的寒假第一天,就这样以一场噩梦般的记忆结束了。
孩子撕碎的,真的只是奖状吗?
不,他撕碎的是爸爸的否定和嘲讽,是对他努力的漠视和轻视。
而爸爸毁掉的,也不仅仅是一张奖状,更是孩子拥抱自信和快乐的能力,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动力的心。
黎明老师观点: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句不经意的否定,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哪怕它微不足道。
用鼓励和赞美来替代否定和嘲讽,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精神的枷锁,成长的伤痕
“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孩子气哭怒撕奖状”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扫兴的家长是孩子一生的阴霾#这一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众多网友纷纷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扫兴父母伤害的过往,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仿佛再次被揭开。
有网友说:“我小学时候拿了年级总分第二,我记得我爸也说过这种话,后来不管什么时候的奖状,我都再也没有带回家过,都是到手就撕了。”
还有网友表示:“我真的可以记一辈子,我小学三年级学期末评了‘劳模’,回家以后家里人说我没本事拿‘三好生’,‘劳模’说明我天天在学校就知道打扫卫生。”
这些话语,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割裂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这种家庭内耗,不仅让家庭失去了应有的温暖和和谐,更将家变成了一座“精神刑场”。
习惯性否定和打压式教育,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快乐。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一种慢性毒药,慢慢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和自信。
黎明老师观点:
家庭应该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而不是他们痛苦的源泉。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努力。
用爱和包容来替代否定和打压,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惧风雨。
分别之心,赤子之失
为何我们的大人,总是如此理所当然地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就像那位山东的爸爸,看到儿子获奖,本能的反应不是鼓励而是贬低?
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大人们的分别心太重,功利心太甚。
他们总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事物,将事物分为高低贵贱、好坏优劣。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只有第一才是最好的,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
这种功利化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大人失去了欣赏孩子进步的能力,也让孩子陷入了无尽的攀比和焦虑之中。
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原本是没有分别心的。
他们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善意和好奇,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区别。
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是明亮的,是充满了爱和包容的。
然而,当他们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被大人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所影响,他们的赤子之心也逐渐被污染、被扭曲。
黎明老师观点: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分别心,用平等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尤其是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让他们保持那颗纯净明亮的赤子之心。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保持善良和真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全然之爱,成长之道
一个孩子能否成为生机勃勃的高能量者,还是沦为死气沉沉的低能量者,这并不取决于父母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全然地接纳和爱自己的孩子。
全然接纳,意味着无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是美貌还是平凡,是优生还是差生,父母都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和接纳他们的一切。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也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坚强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做不到全然接纳自己的孩子。
他们总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耿耿于怀。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也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疏离。
黎明老师观点: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功利心态,用全然之爱来陪伴孩子成长。
我们应该欣赏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和努力,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用爱和鼓励来替代要求和责备,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伙伴。
爱的故事,心的启迪
最后,让我分享三个关于爱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妈妈面对孩子天真的要考清华大学的梦想,没有嘲笑和否定,而是用鼓励和支持来回应。她让孩子明白,无论未来的路怎样走,妈妈都会为他骄傲。
第二个故事,5岁的女儿向妈妈表达了她想当环卫工人的愿望。妈妈没有因为这个愿望的“平凡”而失望,反而鼓励女儿从现在开始养成打扫卫生的习惯。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和追求。
第三个故事,当孩子不小心洒了牛奶麦片时,妈妈没有冲孩子大喊大叫,而是赶紧扶起孩子并一起收拾干净。她用温柔和耐心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这三个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爱的力量。它们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包容的、是支持的。无论孩子是怎样的人,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最真挚的爱和关怀。
黎明老师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坚强、更勇敢。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用爱来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引路人和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