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一隅,有一座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小村庄,名叫柳树村。村里的人大多朴实无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这座村庄里,有一个名叫李建国的中年男子,他在城里的一家国企担任科长,是村里少有的“城里人”。
李建国虽然身在城市,但心系家乡,每逢节假日,他总会带着妻儿回到柳树村,与乡亲们叙旧。他的父亲李大年,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总是笑呵呵的,乐于助人。李大年虽然年过七旬,但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
一天,李大年突然感到胸口剧痛,被紧急送往了医院。李建国得知消息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往医院。在医院的走廊里,他焦急地等待着检查结果。医生告诉他,李大年需要住院治疗,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李建国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去交了一千元的住院费,并安排好了自己的工作,决定留下来陪护父亲。他的妻子王丽也从单位请了假,一同来到医院,帮忙照顾李大年。
在医院的几天里,李建国和王丽轮流守夜,喂药、擦身、换床单,无微不至。李大年看着儿子儿媳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儿子在城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这样放下工作来照顾他,实属不易。
村里的人得知李大年来城里住院,也都纷纷打电话来慰问。李建国的好友张强,也是村里的一位大叔,特意从村里赶来,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和土鸡蛋,说是给李大年补补身子。
张强的到来,让李建国感到一丝温暖。他知道,虽然自己常年在城里工作,但村里的情谊从未改变。他决定,等父亲出院后,一定要好好感谢张强。
几天后,李大年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医生建议可以出院回家休养。李建国和王丽收拾好东西,准备送父亲回老家。他们租了一辆车,小心翼翼地将李大年扶上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柳树村,李建国将父亲安顿好,然后去找张强,想要感谢他。他带着一千块钱,来到了张强家。张强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看到李建国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迎了上来。
“张叔,这次多亏了您,我爸才能这么快好起来。这点钱您拿着,算是我的一点心意。”李建国说着,将钱递给了张强。
张强看着手里的钱,脸色突然变得有些难看。他将钱推了回去,沉声说道:“建国,你这是干什么?我来看你爸,是因为他是我的老朋友,不是图你这点钱。”
李建国有些尴尬,他没想到张强会拒绝。他解释道:“张叔,我知道您不是图钱,但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
张强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他冷冷地说:“建国,你在城里当科长,是不是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我告诉你,我们村里的人,不稀罕你的钱!”
李建国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然会被误解。他想要解释,但张强已经转身进了屋,不再理他。
李建国站在院子里,心里五味杂陈。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一片好心,会遭到这样的对待。他默默地离开了张强家,回到了自己家。
晚上,李建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了很多,关于自己和村里人的关系,关于自己在城里的生活。他意识到,尽管自己在城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村里人眼里,他始终是个外来者。
第二天,李建国决定再去张强家一趟,他想要解释清楚。他带着一些城里的特产,来到了张强家。张强看到他来了,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张叔,我昨天的话可能让您误会了。我给您钱,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要感谢您。”李建国诚恳地说。
张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说:“建国,我知道你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我们村里人,习惯了自给自足,不习惯接受别人的施舍。”
李建国点了点头,他明白了张强的意思。他将带来的特产递给张强,说:“张叔,这些是城里的特产,您尝尝。我知道,我们之间可能有些误会,但我希望我们还能像以前一样,是好朋友。”
张强接过特产,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说:“建国,你能这样想,我就放心了。我们村里人,虽然不富裕,但人情味浓。你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李建国感激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尽管自己在城里生活,但村里的情谊,是他永远的牵挂。
从那以后,李建国更加珍惜和村里人的联系。他时常回到村里,和乡亲们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他发现,尽管自己在城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村里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