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慢性病,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高血压、冠心病之流,其实糖尿病也是一种让不少人恐惧的慢性疾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日常他们有诸多不便,在饮食方面,在其他并发症上的预防上,都要多加留神。以饮食为例,网络上不少人说花生是糖尿病的“导火索”,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另外,有医生建议,想胰岛强壮,医生忠言:这5种食物要少吃。
这里先说花生与糖尿病是否有正相关关系,接下来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个问题:
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会诱发糖尿病,其升糖指数是重要参考指标,相关数据显示,花生属于升糖指数较低的食材,数值约为14,此数值远低于大米、玉米等。一般说来,低升糖指数数值为小于等于55,由此大家可以看到花生的升糖指数14确实不高,可以说是很低了。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数据也表明,在适当摄入恰当数量的花生等坚果类食物,对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有一定的益处,其缘由可能跟花生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及抗氧化物质相关联。不饱和脂肪酸可护航心血管,膳食纤维则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
当然,对不同的个体来说,每个人对同一种食物身体上出现的反应也可能不一样,有些群体天生对花生敏感,当他们摄入花生以后,体内的血糖值会有较大波动。所以,从保险起见,糖尿病患者在摄入花生后要注意对血糖进行监测,根据观测的数据选择合适自己的一个摄入量。此外,花生属于热值高的食物,如果经常食用会促进体重上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上升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一定要重视花生的摄入量。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花生哪怕能摄入,烹调方式不当也会让花生某些成分增多,比如说通过盐焗、油炸等方式处理花生,其盐分跟热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所以,较为健康的花生烹调方式是水煮或者是原味烹调。
通过以上讨论,花生究竟能不能成为糖尿病的“导火索”?大家心中应该也会有答案了。一言概之,花生与糖尿病基本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花生如此,但其他食物是否也一样,当然不是。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这五种食物要少吃。

一、高脂肪类食物
一旦患上了糖尿病,那些美味的五花肉、动物内脏基本是无缘了。须知道这些高脂肪食物,一旦摄入或者摄入过多,人的体重蹭蹭地往上升,作为糖尿病的重要敌人——肥胖,糖尿病患者是避之不及。
除此以外,饮食中富含高脂肪类食物,也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胰岛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不得不说,作为促进血糖转化的胰岛素,是抗糖尿病的中坚力量,其力量一旦被削弱,对人体的伤害可不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高脂肪类食物中含有不少饱和脂肪,这会进一步增加人体胆固醇含量,当胆固醇在人体内积聚过多,或会引发全身炎症。如果糖尿病患者也有心脏疾病,或会加重病情。

二、精制碳水化合物食物
人们经常说,多吃米饭,身体多一些粗粮进入会有不少好处,毕竟粗粮里含有不少膳食纤维,然而在一些精制大米等食物身上,其膳食纤维及其他营养物质被去掉,这会导致怎样的一种情况?那便是精制食物吸收速度较快,这会让人体内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为了平衡人体内血糖水平,胰岛素会工作得更起劲,这也就加重胰岛的负担。当人体后续运动量跟不上,不能消耗食物产生的过多能量,人便会长胖。
那么,市面上哪些是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呢?除了白米饭,还有白面条、白面包、饼干、花卷、粉条等等。由此,糖尿病患者对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一定要谨慎对待。

三、高糖食物
糖尿病,顾名思义它与糖有着密切关联,确实,当蛋糕、糖果或者其他甜饮料进入人体,人体内血糖水平会上升,这就使得体内胰岛素需大量分泌去平衡血糖水平,当某些人长期摄入高糖类食物,这会对胰岛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糖尿病便随之而来。所以,高糖食物的摄入一定要注意,控制摄入的数量,控制自己的嘴巴,不要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一个个地雷。

四、酒精
对诸多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大家或许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说都有过过量喝酒的经历。确实,酒精会对肝脏的糖代谢功能会有一定的干扰,致使血糖水平出现变动。所以,劝诫各位,酒要少喝,别以为自己千杯不醉,其实是体内的组织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五、高盐食物

胰岛也需要血液供应,如果一个人长期摄入高盐食物,这可能会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伤,继而影响胰岛血液供应,由此胰岛功能也在眼前了。所以,对高盐类的食品,大家伙也要严格控量,不要为了一时爽快而误终身。

至此,想要胰岛强壮,需要特别留神的五样食物大家都要了解了,以后遇到一定要谨慎对待。当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在饮食上要留神,要让身体更健康,需要配合其他的一些措施,比说适量的运动,诸如骑自行车、游泳,这些对改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有一定益处。最后还想说,不少糖尿病患者对定期体检不感冒,他们认为浪费时间,这是不好的意识,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身体的各项参数指标,对后续如何进行身体保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来源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2. 《糖尿病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3. 《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