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流连烟花柳巷,老年死性不改险酿灾祸,他竟然定下这条规矩

南川杂谈 2023-08-26 19:48:12

1916年3月22日,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和反对声中,袁世凯宣布废除帝制,重归共和。他期待了大半辈子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就草草结束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拖着病入膏肓的身体缓缓走下龙椅,坐在楼梯上,看着眼前零落的朝堂,缓缓叹气,眼神里满是落寞。没来由的他问倚靠在怀里的大姨太沈氏:“你想做皇后吗?”

沈氏回答:“想啊!哪个女人不想做皇后?”

“世道变了,妓女也想做皇后!”袁世凯哈哈大笑。

“这世道流氓都可以做皇帝,为什么妓女不能做皇后?”沈氏也哈哈大笑的回答。

76天后,这位乱世枭雄因罹患尿毒症不治身亡。

翻开中国近代史会发现在近代以来各项大事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等都有袁世凯活动的身影,而袁世凯其人有功有过,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随父宦游,科举不中

1859年9月16日,河南项城的大家族—袁家迎来了两件大喜事儿,第一件是家中的顶梁柱,时任漕运总督的袁甲三家书寄回,家书中言与捻军作战旗开得胜;第二件是袁家长子袁保中在焦急和漫长的等待中盼来一声婴儿的啼哭,这个婴儿是他第四个儿子。袁保中收到家书喜出望外,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世凯”,这个婴儿就是后来搅动中国近代历史风云的重要人物——袁世凯。

河南项城袁世凯故居

袁世凯出生后一直由自己的婶婶牛氏抚养,1864年,父亲袁保中见弟弟袁保庆膝下无子,便把5岁的袁世凯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此后袁世凯便一直跟着嗣父袁保庆生活。跟随袁保庆宦游济南、扬州,南京等多个地方。由于嗣父忙于工作,疏于对袁世凯的管教,婶婶又对他过分宠溺,袁世凯从小就养成了桀骜不驯、恣意妄为的性格。

跟随嗣父去南京任职的时候途经扬州做了短暂的停留,嗣父去拜访好友张亮基。人小鬼大的袁世凯深受张亮基喜爱,于是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跟随老师学习。

扬州这个声色犬马,莺歌燕舞的地方深深吸引了这个刚刚青春期对异性抱有无限好奇心的小伙,加上袁世凯本身桀骜,不受约束,不久就带着张家的儿子吃喝玩乐,流连于烟花柳巷。

袁世凯像

1873年,嗣父袁保庆病逝,袁世凯送灵柩回河南安葬。嗣父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嗣父安葬之后他短住陈州府,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两个叔叔看不下去了,1874年,叔叔袁保恒命令他去北京家学“读书上进”。此次赴京,一待就是4年,4年的时间里,两位叔叔的严格管教,严师的督导,加上袁世凯本身聪慧,悟性极高,他长进很大。1876年,袁世凯第一次参加科举,名落孙山。这一年的10月,17岁的袁世凯听从两位母亲的安排,和于氏成婚。1879年,袁世凯再次参加科举,再次落榜。一怒之下的袁世凯一把火烧了诗文说: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1881年,袁世凯投奔与嗣父交好的淮军将领吴长庆,吴长庆军中汇集张謇等众多名士,也是在这里,袁世凯的纨绔子弟的习气逐渐消失,变得沉稳。对科举仍然不死心的他,在吴长庆府中,袁世凯仍然苦心读书,博取功名,曾对三哥袁世廉言:

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1882年,原本准备去参加科举,但是突发事变的朝鲜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

张謇像

朝鲜发迹,小站练兵

1882年,朝鲜壬午军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东渡朝鲜,协助平乱。作战中袁世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淮军士兵深受感染。同年兵乱平息,吴长庆在战报中狠狠的夸了袁世凯一番,给他请了首功。23岁的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在朝鲜的日子里,他和朝鲜多个士大夫交好,朝鲜人士也对他也是称赞有加。特别是1884年平定甲申政变,让他进入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视线。

1885年,李鸿章重用袁世凯,委派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强化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期间李鸿章多次力排众议,继续重用袁世凯,还给他写评语:

“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然由于其年轻气盛而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乔装回国。目睹了甲午海战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

甲午海战中日力量对比

1895年,李鸿章等多名重臣保举,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成熟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北洋新军亦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资本,使其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

这期间,袁世凯还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他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强学会,与康梁等维新派交往甚深,维新派将他视为同路人,为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笔。

戊戌告密,主导新政

1898年,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进京面圣时卷入了戊戌政变。

当时的袁世凯和维新派交往很深,也一直为维新变法奔走。维新派也认为袁世凯“可为我所动”。

这日,谭嗣同深夜找袁世凯密谋用新建陆军包围颐和园劫持太后,袁世凯听后头皮发麻,胡乱答应打发走了谭嗣同。

实际上袁世凯并不支持维新派操之过急的激进做法,也深知用新建陆军来“围园劫太后”的举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

权衡之下,他向荣禄告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戊戌六君子就义像

告密有功的袁世凯在清廷地位扶摇直上,1901年李鸿章去世,时年42岁的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1年到1907年,7年的时间里,做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致力于清末新政的实施与推行。全面学习照搬西方的制度与生产方式,实施和督导新政运作。虽然新政总体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但是它一定程度上还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1906年到1907年,因为积极推动“君主立宪”,清政府先后两次夺去袁世凯的军权。

1908年,光绪驾崩,溥仪即位,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免职回籍。

辛亥风云,窃国称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开启了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清政府顶不住起义军的压力,重新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誓死效忠清王朝,率领北洋军与革命军决战到底。二是符合当时国民的愿望,建立共和政府,领导国家走上和平。

1911年12月,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大臣和全权代表,与南方各省和谈。初步达成“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的方针。

因为袁世凯一直对实行共和制没有明确表态,不能马上说服袁世凯放弃立宪制立场,所以南京政府只能另选他人主政,12月21日回国的孙中山,成了主政的最佳人选。

1912年1月1日,在南方十几个省份的拥戴下,孙中山在江苏南京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像

这引起了袁世凯的不满。于是他一边撕毁双方协议,一边公开质问对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并暗中授意段祺瑞、冯国璋联络北洋军官,通电反对共和,表示要为君主立宪“奋力战斗”。孙中山在1912年1月2日再次电告袁世凯:

“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暂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尽管孙中山一再坦诚相告,可是袁世凯仍不相信,进一步探询清帝退位后自己当选总统“有何把握”。针对袁世凯的担心,孙中山于1月15日再次公开表示: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经过一番摸底证实,尤其得到孙中山明确保证后,袁世凯唯恐夜长梦多,便加快了逼宫的步伐。

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例》,12日,清廷被迫接受优待条件,并颁布皇帝退位诏书,至此辛亥议和终获成功。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从来就不认同民主共和制:

为独揽大权,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3月指使刺客暗杀宋教仁。

1913年7月由于袁坚持武力统一政策,南方爆发二次革命,随后遭到袁的军事镇压。

1913年11月,袁下令取缔国民党。

1914年宣布解散国会,同年公开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行《中公民国约法》。

至此袁世凯成为终身大总统,而且可以世袭。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倒行逆施,建立中华帝国,正式称帝。

英、美、德、比等国公使先后祝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所谓的“君主立宪”是披着“立宪”的封建君主专制,在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袁世凯此举是倒行逆施,自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83天后,顶不住压力的袁世凯宣布废除地址,重回共和,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袁世凯一生荒淫无度,共有1妻9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正妻于氏人老珠黄,早已不得宠。袁世凯尤其宠爱大姨太沈氏。袁世凯的子女管于氏叫“娘”,管生母叫“妈”,而对于大姨太沈氏则称为“亲妈”。袁世凯在朝鲜驻守时还娶了3房朝鲜姨太太。

传闻,某日袁世凯醉酒,误把儿媳当成自己的小老婆,拉进房间就想办事儿,幸亏儿子听到呼救及时出现,才避免了这场乱剧的发生。

袁世凯与众多子嗣“全家福”

袁世凯自知理亏,自己本性如此,出于无奈,虽然调戏到自己的儿媳,纯系误会,本非出自本意。自订一规:

“我平生最重红色,见到红色,就肃然起敬。因此,女儿及儿媳如果穿一种红裤子,我一望而知,就不会犯此错误。”

于是,袁府里他的女儿及儿媳、婢女仆妇甚至其姬妾之不愿淫乱者,打这以后都穿上了红裤子,成为袁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