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博团队
人口争夺战,远未结束。
在国务院陆续批复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人口目标初见端倪。
例如杭州:到2035年,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500万以内,城镇化率达到90%左右,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000万;
合肥:预测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超过1500万人。
南京: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以1560万实际服务人口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
结合目前长三角城市人口现状和未来人口目标,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长三角人口大战,谁的野心最大,谁的实力最强?
01
上海,无疑是长三角人口第一城。
如果要加一个时间定语,那就是现在以及将来。
下面这张图比较直观地展示了2023年长三角地区41城常住人口数量级别,色块颜色越深,代表人口规模越大。
来源:长三角观察
其中,上海的色块最深,以2487.5万常住人口位列长三角城市第一。
色块第二层级是苏州、杭州,常住人口均超过千万,位列二、三。
再下来是人口九百多万的城市,有合肥(985.3万)、温州(976.1万)、宁波(969.7万)、南京(954.7万)、徐州(902万)五城。
阜阳人口808.4万,独占常住人口八百万这一档,常住人口七百多万有南通、无锡和金华。
查阅长三角常住人口最多的12城国土空间规划发现,上海,也是未来人口目标定得最高的城市。
这里说明一下,有的城市例如苏州2035国土空间规划尚等待国务院最新批复,因此其人口目标数据来源批复时间最近的国土空间规划版本。
不管是2035年常住人口和实际服务人口数量,上海都是最多的。
其常住人口目标为2500万左右,实际服务人口为预留20%弹性,简单计算可得,上海未来实际服务人口目标是3000万。
实际服务人口目标之所重要,是因为未来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将以实际服务人口为配置基准,而不是常住人口数量,更不是户籍人口数量。
具体来看,实际服务人口是指外来商务、旅游、就医、城乡双栖、跨城通勤、节假日等各类人口情况。
这为城市发展构成强大动力,也是城市吸引力的试金石。
上海之外,苏州和杭州,将是长三角未来人口争夺最激烈的两大城市。
苏州给出的实际服务人口目标为2000-2100万,杭州喊出的目标为2000万,苏州略高于杭州,可见苏州的野心不小。
南京,在冲刺千万人口阶段有所落后,在2035的服务人口目标上,给出了1560万这样一个有零有整的数据。
合肥2035服务人口目标为1500万,其他服务人口目标超千万的城市有宁波、无锡,常住人口目标千万的城市有温州、阜阳。
若用2035服务人口数减去2023年常住人口数量,即可得出长三角12城到2035年的广义人口增量。
未来广义人口增量排名第一的是苏州,最高达804万;
其次是杭州,748万,南京、合肥的人口增量为605万、515万;
上海由于目前人口基数已接近2500万,因此按3000万服务人口算,未来广义人口增量只能排到第四,为513万。
综合人口规划目标和广义人口增量来看,苏州,是未来长三角人口争夺战的第一城,人口增长雄心最高。
02
然而,规划是规划,实际情况往往和预期的不一致。
在2016年发改委出台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里,南京是“特大城市”,杭州的“规模等级”是“Ⅰ型大城市”。
和8年前的规划比,杭州已实现城市等级二连跳,从I型到特大再到超大城市,而南京还在原地踏步,人口尚未过千万。
因此,城市人口增长不是靠规划,而是靠两点,要么内生增长,要么外来流入。
让人咋舌的是,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江苏。
统计长三角主要城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可见,江苏南通、苏州、徐州、无锡,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
自2002年起,南通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一直为负值,且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之间的差值逐年扩大。
近几年,南通官方直接不公布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了,可以想象,真实的情况不容乐观。
苏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呈负值,这意味着单靠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难以支撑城市未来的人口规模扩张。
在此情况下,吸引外来人口成了苏州维持人口增长的必要途径。
合肥、杭州、南京、金华,人口自然增长为正。
特别是杭州,人口出生率较高,而人口死亡率较低,说明城市人口年轻,活力充足。
从人口流动情况看,近二十多年来,国内重点一二线城市轮流坐庄,不断吸引人口流入。
据泽平宏观统计,2000-201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为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天津。
2010-202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为深圳、广州、成都、郑州、西安。
2021-2023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城市为合肥、杭州、贵阳、长沙、郑州。
长三角内部来看,近几年,南京、苏州人口增长放缓,而杭州、合肥则展现潜力。
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增加5.6万人 、苏州增加4.7万人,杭州、合肥分别增加14.6万人和21.9万人。
2022年,南京和苏州的人口增量为6.8万、6.3万,杭州、合肥的这一数值为17.2万、16.9万。
南京的发展,其实是落后于国家给它的规划的。2016年国家给南京的规划很高,但是南京现在的人口规模排到长三角第七。
最近几年南京的人口总量和增速,都被合肥超过了。人气不旺,成为制约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来,如何增加人口,将成为困扰南京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然,增加人口的前提条件是增加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南京目前的经济看起来,似乎还提供不了和2035年常住人口目标1300万相适应的就业机会。
在杭州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中心城区的范围得到大幅扩容,面积达880平方千米,重点建设国际化旅游休闲中心、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平台、会展之都等。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愈发重视,以杭州“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出圈,叠加杭州主城区扩容,辐射能级放大,未来杭州的人才吸引力还将加强。
若保持2023年人口增长14.6万人的速度,预计2035年,杭州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427.4万人,与常住人口1500万目标差距不大。
合肥在2023年录得人口21.9万的增量,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若按此增量算,2035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248.1万人,接近1300万常住人口目标。
合肥人口增长好,和房价低、抓住科创产业有很大的关系。
放眼整个长三角,合肥的科技定位排第二。
凭借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一关键定位,合肥在城市科技领域的站位,超过杭州、南京、苏州。
合肥的经济实力可能不如苏杭,但是,较高的科技定位,成为经营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利器。
综合看,杭州目前的人口增量和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比较匹配,未来有望成为真实的长三角人口第二城。
而合肥人口要先突破千万,晋升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再谈下一步人口竞争。
03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已达2.38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6.9%,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长三角。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人口大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目前常住人口排名长三角城市第二的苏州,未来的人口雄心最大;
而2025年开年就风头无两的杭州,凭借不断跃升的城市、产业能级,有望成为2035年长三角真正的人口第二城。
此外,南京和合肥两大省会,也虎视眈眈,不断推出各类新政留住外来人口。
最终谁将胜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