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黄河大合唱》
冯清利
一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还没走进义马市常村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一声声激扬的歌声就从院中排山倒海般冲了出来,震撼人的心魄,激荡人的灵魂。穿透岁月,歌声依旧嘹亮。逝者如斯,唯有气节不舍。
八十多年前,在常村,曾一次次唱起这首诞生在民族危亡关头、展示抗战必胜光明前景的音乐典范之作。
1940年10月27日,抗演三队30多位队员,从晋东南穿越日寇封锁区,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常村,做了近半年的驻训休整。他们在这里边学习、边生产,更多的是进行创作、宣传。
纪念馆就是他们当年暂住的地方,是村民张克权的四合院。院子坐西朝东,东西堂房各三间,南北厦房各四间。28间房屋依原貌进行了修缮,黄泥蓝砖,古朴自然。
义马作协副主席赵韶伟已不知向多少人讲起过这段历史,但当再次站在抗演三队的那些灰白色的合影前为我们讲解时,他依然声情并茂、铮铮有词。
二
1938年8月11日,光未然等在武汉发起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话剧移动第七队),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简称抗演三队,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宣传抗日为主题的先进青年组织,由时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亲自领导、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主管。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抗演三队克服沿途的重重困难,先后辗转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七渡黄河,四入敌区,将革命文艺与抗日救亡相结合,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
1938年11月,抗演三队转入山西敌后战场,在横渡黄河期间,光未然被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黄河感染,联想到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有感于中华民族渊源深厚的历史和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遂孕育了《黄河颂》大部分诗作。
1939年3月11日晚,在延安大窑洞里一盏昏暗的油灯旁,一场歌词朗诵会正在举行,25岁的光未然一气呵成,为大家朗诵了刚刚脱稿的、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窑洞内先是异常的寂静,后是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座中的冼星海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谱好……”在这个初春的夜晚,词曲创作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回到居住的土窑洞后,冼星海开始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谱曲。整整六个昼夜,他终于完成了由《序曲》和《黄河颂》《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曲谱。
1939年4月13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黄河大合唱》要在延安首演。抗演三队队员们激动万分,他们要参加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主要队员蒋旨暇和田冲更是兴奋,他们要在首演中分别担任女声独唱《黄河怨》、男声独唱《黄河颂》。那忘我的演出,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月后的5月11日,由曲作者冼星海亲自指挥,抗演三队、鲁迅艺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500余人,在延安公学大礼堂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毛泽东主席到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演出后,毛泽东主席还送给冼星海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墨水。
之后,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观看演出后,激动地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这部充满写实、愤恨、悲壮情绪的《黄河大合唱》,作为爱国救亡的精神号角,越传越远,越唱越有力量,成为振奋中华儿女获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精神力作。
每到一处,抗演三队都要为群众唱一唱、演一演。演一演、唱一唱,既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也坚定了自己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三
抗演三队在常村休整的三个多月,说是休整,其实他们一直在忙碌。在这里,他们编排演出了《新小放牛》《败家子》《何必呢》《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剧目。群众喜欢这批年轻人,更爱看他们的节目。
1941年除夕上午,为增添新春气象、让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的节日,他们决定举办队里的“解放节”活动,为群众再次表演文艺节目。闻询后从程村、石佛等四里八乡赶来的群众,早早地蜂拥到三队驻地东侧的戏楼前,踮起脚尖,观看演出。少年学生则爬上树桠,兴致高昂地跟着学唱。
队员们用尽浑身解数,独唱、合唱、朗诵、独幕剧轮番表演,队员张惠兰、张蓬姊妹俩激情饱满地合唱了一曲《黄河颂》。“啊,黄河,你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深情豪迈的歌声,飞出广场,飞出村庄,飞向壮阔的四方……
演出结束,张克权家的四合院里又挤满了人,进不到院子里的,干脆就站在院外听。因为在这里还要举办三队的田冲和龚映莲、庄言和田雨的集体婚礼。喜花伴着掌声,鞭炮伴着祝贺,两对青年喜结连理,革命路上比翼双飞。
欢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杯里。纪念馆的一张展板上,有一首歌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赵辛生为纪念战友蒋旨暇所做的《旨暇同志挽歌》。挽歌哀伤,词曲哀婉:千句话诉不完我们的悲愤,万行诗写不完我们的哀痛,像一颗流星,三天的疾病结束了有为的生命。
曾任《黄河大合唱》首演女生独唱的蒋旨暇,是抗演三队中较早加共产党的队员,不仅歌唱得好、戏演得好,还是一名青年剧作家,被称为“抗演之花”。她以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演戏》《人约黄昏》等十多个剧本。《演戏》是抗演三队演出次数最多、保留时间最长的独幕剧。
1941年3月26日,在抗演三队撤离常村时,她因病留下治疗,简陋的医疗条件导致手术感染、病情恶化,生命止步于23岁。
芳华虽短,馨香永存。面对黑白的蒋旨瑕的个人照片,我凝视良久。这是一个性格豪爽、有着“男子风范”,于炮火硝烟中尽展巾帼英姿的女子。留着短发、身著长衫的她,满脸笑容,面向前方,一双眼睛,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赵韶伟主席还为我展示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北京市私立大同中学(蔡元培先生等创办)1930——1944年历届毕业生名册。发黄的名册中显示,蒋旨瑕,系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人。在校期间,与同学一起参加了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这场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期间,蒋旨瑕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革命的种子早已在她的心中发芽。
在常村驻训的女队员,还有蓝光、胡志涛、胡宗温等。解放后,她们凭借长期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在不同战线保持着革命本色,发挥着各自的力量。胡宗温曾在电影《刘胡兰》中饰演刘胡兰、在话剧《雷雨》中饰演四风,被公认为“永远的四风”。
四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抗战的步伐永向前。离开常村奔赴洛阳后,抗演三队又联合其他文艺队伍,为群众演出13场节目。一场演出就是一场革命的动员,一场演出就是一次革命火种的播撒。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曲一直在循环播放,我仿佛看到了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他们在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而浴血奋战。
我们的抗演队员,又何尝不是抗日的英雄!
常村,这个中原大地上小小的村庄,滋养了艰难中的抗演三队,成为革命进程中的加油站;抗演三队这支以歌声相伴青春、以青春相伴战场的文艺队伍,则把他们青春的歌声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血染的希望的土地上……
纪念馆中有四句话十分精粹:以革命理想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以革命精神点燃舍生取义的烈火青春,以革命情怀开拓文艺创作的崭新境界,以革命文艺肩负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作为对抗演三队精神的总结,应该没有比它更精准到位的了。
2021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了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师生参与录制的“向经典致敬——《黄河大合唱》”节目,反响强烈。其致敬词更是恰如其分:
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首儿女唱给妈妈的颂歌
一声面对屈辱发出的怒吼
一次民族解放的生死选择
……
你们那时保卫的家园
如今已洒满欢乐
你们流泪流血的地方
正写满幸福祥和
(该文发表于2024年第四期 《洛神》期刊)
冯清利,宜阳县白杨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散文学会会长。十届县政协常委,县文联四级调研员。出版个人散文集《一路好奇》,作品入选《202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洛阳文学年选散文卷(2020-2022)》《洛阳文学年选散文卷2023》,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第五届奔流文学奖优秀奖,主编《宜阳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