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一个出生于江西农村的普通女孩,为了改变家庭贫寒的命运,为了不再被人忽视,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父母复读6年,假装在上大学。
这个决定,注定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1杨和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父母是自由恋爱,但婚后生活的困难让他们的感情逐渐破裂。
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将杨和和两个兄弟留给了丧偶的奶奶抚养。
寄来的抚养费少得可怜,物质的匮乏,感情的缺失,让杨和从小就埋下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杨和曾对父母充满怨恨。她不理解,为什么父母明明没有能力养家,却还要生下三个孩子。
她更不理解,为什么哥哥和弟弟可以跟着父母去城里游玩,自己却只能留在乡下陪伴奶奶。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想法在杨和心中渐渐清晰:她要改变这一切,她要证明自己,她要让所有忽视她的人刮目相看。
高考,成为杨和翻身的唯一机会。
她发奋学习,期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改变命运。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击着她。尽管她已经竭尽全力,成绩却始终徘徊在中等偏下。
就在她开始动摇,想要放弃时,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022012年冬天,一直照顾杨和的奶奶因宫颈癌去世。家境贫寒的杨和眼睁睁地看着奶奶因无力医治而在痛苦中离世。奶奶临终前的情景成为杨和心中永远的痛。
她暗自发誓,一定要以光鲜的方式离开这里,让所有人知道,奶奶对她的爱没有白费。
考上好大学,成为她不能放弃的目标。
2013年,18岁的杨和第一次参加高考。
然而,当成绩公布时,她的梦想再次破碎。分数只够上二本,远远低于她的预期。
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如利刃般刺痛她的心。
"女孩子上个大学就行了,想复读几年是男孩的特权。"一位家长的话,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羞愤和绝望中,杨和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瞒着家人复读。她伪造了云南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骗过了在外打工的父母。
凭借从小习惯的独立,她只身前往南昌,开始了复读生涯。
03在南昌,杨和过着双重生活。白天,她在学校埋头苦读;晚上,她在酒店打工赚取生活费。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即使疲惫不堪,即使手上磨出了老茧,她也没有半句怨言。
因为,她知道,只有咬牙坚持,才能改变命运。
一年、两年、三年......杨和的高考之路一再延续。
从二本线到一本线,从一分之差到终于上一本,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为了省钱,她一个月只吃面包;为了挤出学习时间,她牺牲了所有的娱乐;为了不被识破,她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
她似乎忘记了疼痛为何物,忘记了娱乐为何物,忘记了一切的一切,心中只剩下高考。
因为,她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背负着自己的誓言,她不能输,更不能认输。
终于,在第六次高考时,杨和如愿考上了一本大学。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苦痛都化为泪水,她知道,她赢了。
04杨和的故事,像极了被称为"高考狂魔"的唐尚珺。
这位男孩,为了上理想的大学,高考16次,创下了个人高考次数的纪录。16年的时光,他几乎将青春全部献给了高考。
他曾多次考上985高校,但因为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便选择放弃,继续复读。
他的执着,他的坚持,令无数人敬佩。尽管过程艰辛,但他最终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证明了梦想的力量。
杨和和唐尚珺,一个瞒着父母复读6年,一个高考16次不言弃。
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但背后的动机却惊人地相似:改变命运,证明自己。他们都来自贫寒的家庭,都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都在高考的道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们的故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当代青年励志的标杆。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不服输、敢于拼搏的精神。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付出努力,梦想终会实现。
然而,也有人质疑,高考真的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吗?
一味地追求高考,是否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人生经历?
网友们的观点不一而足。支持者认为,杨和和唐尚珺的经历体现了奋斗精神,值得敬佩。他们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寒门学子,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反对者则认为,过度痴迷高考,可能会让人错失其他机会,得不偿失。
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过度追求高考,可能反而会限制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还有网友说他们占用了社会大量资源,浪费了大学名额。
05在我看来,高考固然重要,但它不应成为判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为青年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抑或是创业,只要找准人生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每一条路都能通往成功。
要明白,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杨和和唐尚珺的故事,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拼搏精神、坚韧品质,是每个青年都应该具备的。但是我们要明白,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人生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成绩和学历,更在于一个人的品质和贡献。所以不必要如此。
他们让我们看到,无论出身多么贫寒,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一个人的价值,去评判一个人的成就。
杨和和唐尚珺的故事,终将成为历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关键是要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和坚持。
感谢您读到最后。我是罗晓晓,点击关注。
社会百态、人间冷暖!我是“罗晓晓”,传播社会信息,传递正能量。
希望可以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考了多年,终于考上一本了,然后发现,这不就是当初放弃的二本吗?只是现在升一本了而已!
所以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范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群整天刷抖音打游戏的人,一群毫无理想只要活着的人,一群没有奋斗目标笑哈哈的人,怎么有资格嘲笑杨和唐尚君?
加油!这些身处低谷,心向蓝天的可贵灵魂!
我当年复读时,有个哥们已经是25岁了,复读第7年了,最终高考320多
只要不是211,和民办或者独立学院,中间的毕了业真差不了多少。如果被不喜欢并且天坑专业录了,那可以考虑复读,不然还是算了吧,有这力气34所考研也考上了。别跟我杠说人家看第一学历,会看第一学历的单位,第一学历你普通211一样不好使,得985起步。第一年只能考个双非公办(大部分是你们所谓的二本),第二年就能985并且还是自己喜欢或者本身还挺不错的专业的,凤毛麟角吧?人还是要接受自己的平庸的。
考了702分,还不能进清华?
高三下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个高八,第一天就是大红裤子[笑着哭]是画画的,其实不怎么来学校。高考的时候,对几个同学说可以提供答案,让大家把手机给他,那个时候一个班可能只有10个手机,结果并没有答案,大家都要打他,据说最后一科没考,跑了。[笑着哭][笑着哭]
我很早以前高考686,没考上清华我报的专业,复读考了561,没考上我要的1本,再复读考了498,屁颠屁颠的去读了二本,大学成了学霸,别人骂我神经病[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我那年的高考,年龄应该最大不超26岁。有个同学已复读6年,但最终没预选上,7年努力没参加一次高考。依然记得我那哭着离校的同学。
在上诲我沒发现一本和二本有什么区别,一本。上海的概念:名校,211,大学,民办大学四档,没有明确界定,华师大,算名校吗,大多数时候不算,只是211档(其实正尔巴经985)。
大学毕业就失业,咋整呢???
赢个毛,赢什么,不就是一个一本录取通知书。后面大把事,这录取通知书后续能不能兑现金钱,难说,白白浪费时间,读书。
杨和唐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好吧[得瑟]
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是否值得见仁见智了!
狠了不起的女孩子,读完大学有可能做个省长,
蔡导优秀,中国女排离不开您,希望您继续带领中国女排征服世界
拖不下去了
研究生都送外卖的年代,浪费哪么多青春可笑吗?
2022年703?
703分都上清华洛
妹纸长得挺青秀,我要送彩礼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靠卖y攒学费吗
有梦想有追求!
我高中数学老师高中上了六年才考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老师高中八年才考上信阳师范学院,只不过那时候录取率低[笑着哭]
念地藏菩萨名号、诵《地藏经》 你的衣食总是多的,总是有余 ◎ 宣化上人《地藏经浅释》 如果你念地藏菩萨名号,诵《地藏经》,礼拜供养地藏菩萨,那你的衣食总是多的,用不了的,总是有余。你要买架飞机,结果赚的钱买两架都用不了,就是这么妙法。
有理想的人值得尊敬,杨和很了不起。
在一起。在一起。
再读下去,都快生娃了吧
脑子有病,一本和二本有啥区别
前几天有个北京211大学毕业几年的在西安出租屋里饿死了[抠鼻]
我也复读过三年,参加过四次高考,1999年第一次考了个专科没去,第二年复读考个二本,当时想考重点,又没去,第三年,居然二本线都没有上,又是专科,在第四年考了个二本屁颠屁颠的去了,感觉没有天赋,再怎么复读也没有太大用。
颇有范进中举的感觉了……
不要脸,还瞒着父母,江西人的耻辱,到了25,还没男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