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年的帕米尔高原上,一支万人唐军正攀行于海拔5600米的绝壁之间。寒风如刀,氧气稀薄,士兵们以布裹马蹄防滑,用绳索串联身体以防坠崖。这支军队的统帅,是被称为“高山之王”的高仙芝。他的目标,是吐蕃在西域最坚固的堡垒——小勃律国。此战若败,大唐将失去中亚霸权;若胜,军旗将插上巴尔喀什湖畔,震慑四方。
为何一片雪山小国,竟成两大帝国的必争之地?
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扼守吐蕃西进西域的唯一通道,被称为“唐之西门”。一旦失守,吐蕃可长驱直入安西四镇,切断丝绸之路,更可联合中亚诸国夹击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以和亲为饵,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迫使周边二十余国倒向吐蕃。唐玄宗震怒:“失勃律,则西域非唐所有!”

此前,唐朝曾三次征讨小勃律,皆以惨败告终。
地理天险:小勃律都城娑勒城(今吉尔吉特)依山而建,仅一条峡谷通道,两侧雪山夹峙,吐蕃十万大军驻守于此,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补给地狱:唐军需从龟兹(今库车)出发,穿越帕米尔高原,行军超2000里,粮草运输难如登天。
气候绝杀:高原暴雪、缺氧、雪崩频发,非战斗减员高达三成。史载田仁琬、盖嘉运等名将均因“道险粮绝”无功而返。
唐玄宗怒斥:“安西岂无良将?!”直至高仙芝登场。

高仙芝,高句丽裔名将,自幼随父戍边,精通蕃汉战术。他提出一个疯狂计划:放弃主道,翻越兴都库什山无人区,直插敌军腹地。
行军路线:
1. 龟兹集结:精选一万汉蕃混编精锐,每人配双马驮运粮草。
2. 穿越葱岭:沿帕米尔高原南麓秘密行军,日行百里,夜宿冰窟。士兵以冰水解渴,生马肉充饥。
3. 分兵合击:至特勒满川后,分三路突袭连云堡(吐蕃前哨),一夜攻破要塞,斩首五千。
战术精髓:
心理战:释放俘虏散布“唐军天降”谣言,动摇敌军士气。
气象利用:选择秋季行军,避开雪季,但仍在翻越坦驹岭时遭遇暴雪。史载“士卒解衣裹马足,绳系人畜以越冰崖”。

当唐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娑勒城下时,吐蕃与小勃律联军大惊失色。高仙芝下令:陌刀队正面强攻,骑兵两翼包抄。
陌刀屠阵:李嗣业率陌刀队“如墙而进”,吐蕃重甲步兵在刀光中血肉横飞。
断桥奇袭:田珍率死士绕后斩断娑夷河藤桥,切断吐蕃援军。
擒王震敌:唐军攻入王宫,生擒小勃律王与吐蕃公主。此战吐蕃十万大军溃散,唐军仅伤亡千余。
战后,高仙芝立碑纪功:“唐军所至,日月重光!”玄宗闻捷,亲题“归仁军”赐名驻军,并赋诗赞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