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华侨史上,有一对非常出名的父子,他们都是归侨革命者,同时也都是致力于为祖国架金桥的华侨领袖。此外,他们还都曾担任过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侨联主席等重要职务,在华侨界一度传为佳话。
他们就是——庄希泉、庄炎林父子。
关于庄炎林,文史君在之前的一期文章中就已经给各位读者介绍过了,我们本期内容来介绍一下庄炎林同志的父亲、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庄希泉同志。
庄希泉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侨领、实业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庄希泉,祖籍福建安溪,1888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家境殷实,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过,他跟当时那些试图靠科举实现人生逆袭学子不同,他虽然喜欢学习,但似乎并不热衷于做官,更别说还是做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的官。
或许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庄希泉对经商可谓情有独钟,18岁那年,他就跟随父亲到海上经商。然而,也正因如此,让他有幸结识到了很多进步人士,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这为他日后投身革命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11月初,在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上海的革命党人也开始积极联合当地的绅商们发动革命起义。不到3天的时间,起义队伍就基本控制了上海全境,并成立了上海军政府。
为了使革命继续进行下去,庄希泉受上海军政府的委托组织南洋募饷队,三下南洋为民主革命筹款。而也正是这个时候,庄希泉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投身革命浪潮,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彼时的革命形势并不乐观,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割据且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
最初,庄希泉曾坚持实业救国,在新加坡创办了中华国货公司,后来又创办了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试图探索教育救国之路。尽管数年来他呕心沥血,历经了艰辛,但却始终找不到一条真正救亡图存的道路。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救国之决心。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庄希泉曾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员的身份,组织成立了“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积极发动罢工、罢课,并努力推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很快,他的行为惹恼了日本当局,将他逮捕关押在日本领事馆的地下监狱中。期间,敌人对他进行各种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于是又被押往台湾关押了九个多月,最后还是在闽台各界人士的多方营救下,他才得以恢复自由。
尽管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这不仅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决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庄希泉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野蛮侵占我东三省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恨,同时又对蒋介石所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深感绝望,于是,他一边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一边与爱国华侨王雨亭创办《前驱日报》,大力宣传“反蒋抗日”。
后来,庄希泉在厦门再次被日本人逮捕入狱,期间遭到了各种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不屈。然而,好不容易才得以出狱,结果又遭到国民党特务拘捕。
抗战全面爆发后,庄希泉移居香港,继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巩固我党提出的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从1938年至1941年间,庄希泉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会,救济难民、筹集款项,并联系海外进步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直到香港沦陷前夕,他才在中共南方局的安排下,从香港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庄希泉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是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的救中国,才是人民真正的救星。于是,他开始积极支持我党的政治主张,并以华侨的身份与我党合作,共同抗日。
1942年,中共南方工委和广西工委遭到敌人破坏,在此危难之际,庄希泉以华侨身份积极掩护地下党员开展斗争。不仅如此,在得知党组织急需活动经费时,庄希泉更是毫不犹豫地将在香港的全部家产全部变卖,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组织。
事实上,庄希泉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以好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于是,这一年,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当时党组织已经派人来与他谈话,入党之事近在眼前,但由于当时局势紧张,组织人事发生了变动,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
但庄希泉并未就此放弃,抗战胜利后不久,他又一次向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但当时负责与他联系的同志已经撤回了延安,所以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尽管两次入党均已失败告终,但庄希泉并未就此心灰意冷。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经常往来于香港、新加坡和大陆之间,协助党做了大量海外统战的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年过花甲的庄希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为新中国的侨务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此时,庄希泉想,这下自己入党的愿望应该可以实现了吧。于是,他又第三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那么,庄希泉入党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呢?
很遗憾,这一次庄希泉的入党愿望还是没能实现,因为组织上综合考虑下来,认为他此时留在党外工作更有利于团结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
尽管入党的愿望再次落空,但庄希泉知道,这是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但这也成了他人生的一大憾事。
1978年,已经90岁高龄的庄希泉正式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及第二届全国侨联主席。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积极投身侨务工作,为当时侨务工作中的拨乱反正、侨组织的恢复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2年,庄希泉再次提笔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真诚的表示:“我年逾九十有四,愿以垂暮之年,继续做好党所要求我做的一切。”
这年底,庄希泉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年,庄希泉已经是94岁高龄了,如此高龄的新党员,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而当得知自己被批准入党的消息后,庄希泉老人热泪盈眶地说道:
“感谢中央!感谢同志们!”“我将在有生之年,继续身体力行,为党工作,奋斗到最后一息!”
从1942年开始,庄希泉曾先后四次向党递交了申请书,但前三次均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如今40多年过去,他的这一夙愿终于得到了实现,在政治上终于有了个归宿。
1988年5月14日,庄希泉同志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100岁。
庄希泉同志去世后,他的儿子庄炎林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团结外海侨胞、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庄希泉同志曾担任过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而他的儿子庄炎林曾担任过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主席,官居正部。父子俩都如此优秀,着实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