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络上有一个论断很火,意思是说越好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越自私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人指出一些现象,例如为了极微小的学分而争执不休,在清北,老师少给学生打了0.5分,学生都要在下课严肃的找老师争辩。
表面上似乎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强调学分对未来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声音指出,一些名校学生最终选择出国留学,而非留在国内为家乡贡献力量,这被认为反映出了名校生可能存在的自私倾向。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种现象。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确实会在学生中培养出一些竞争力强、追求个人成功的特质。对于学分的争夺和对未来的重视,也是一种对自身发展负责任的表现。
这种精英主义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每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的追求。此外,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好的学校确实容易培养出一种学生身上自带冷漠气质的现象。
这种冷漠的氛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之前或许有人持怀疑态度,直到看到了网友分享的一张照片,才让很多人确信原来这样的情景真实存在。照片中展现的是国内某所高校的图书馆,规模庞大,楼层数不计其数,座位随处可见。
学生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从容而淡漠地完成着各自的任务,彼此间既互相交流,又不会相互打扰。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忙碌,同时也散发着一种冷漠的氛围,但同时也是非常现代化,非常冰冷。
有人指出,这其实是好的学校对于丰富资源的一种冷漠表现。因为这些学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学生们不像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那样为了一个座位而不得不凌晨排队等候在图书馆门前。
在这些高校中,学生对资源的获取相对容易,不需要经历那些艰辛的过程,因此显得更为从容淡漠。
一位网友深有感触地表示,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前两天去国内一所985大学的时候,感觉那里的学生都自带一种高冷感,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对外部的人和事似乎漠不关心。
他认为,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繁忙的事务,沉浸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中,只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现象让他联想到一些高中重点班,连课间都显得冷清,只有翻书的声音。大家独来独往,给人一种稳重的印象。
实际上,好的大学往往具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共鸣。他们经常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特点,即“越好的大学,事儿越少”,相反,越小的大学可能存在较多的管理规定。
一些不知名的高校可能会有更多的条条框框,比如不允许学生染发、不允许夜不归宿等规定。这种现象可能有多重原因。首先,优秀的大学往往拥有更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和丰富的学科设置,吸引了自律性和目标导向的学生群体。
这些学生本身对学业有较高的追求,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因此不容易陷入不良行为。其次,即便在好的大学中,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进行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如喝酒、烫头、纹身等,但这并不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这也反映了优秀大学的学生相对较为成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做出理性的决策。
除了学校规定的管理差异外,另一个区别在于越好的高校往往在人文关怀方面做得特别好。近期热搜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一个例子,该校以非常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意见而闻名。相对于过分强调表面规定的学校,这些优秀的高校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的高校往往不会过于强调形式化的比赛或竞赛。他们更注重确保学生参与的活动有实际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宣传或排场。通过举办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实践的活动,这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更关注于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经验和机会。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