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伴随着一系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时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充分了解常见不良反应并掌握应对措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1、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同时患者容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容易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处置措施:体重增加的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酌情增加运动。
对于血糖、血脂异常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指标,必要时给予降糖、降脂药物治疗。
2、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表现为服用后常见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
处置措施:平卧、头低位,定期测量血压,必要时减量或停药。
3、锥体外系反应
主要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
处置措施:对于帕金森综合征和急性肌张力障碍,可以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进行治疗。
如果静坐不能症状较轻,可以尝试通过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来缓解;如果症状较重,则可以使用β -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进行治疗。
4、抗胆碱能副作用
外周抗胆碱的作用表现就是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或者是尿潴留等;
处置措施:可以多食用粗纤维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多喝水。必要时可以服用相应药物对症治疗。
5、肝损伤
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无黄疸性肝功能异常、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等肝脏不良反应。
处置措施:可合并保肝药品治疗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6、过度镇静
临床常表现为困倦、乏力、头晕等,与药物拮抗组胺H受体有关。
处置措施:对于过度镇静的患者,如果症状较轻,可以暂时观察,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能会逐渐减轻。如果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可以调整用药时间,将大部分药物放在晚上服用,或者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从医40余年,我采用“中西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西药能快速缓解症状,中医从整体调理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二者结合,增强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