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的匈奴,初期其实很落魄,是怎样生存下去的呢

盏茶聊历史 2020-05-23 23:57:04

公元前214年,秦帝国大将蒙恬击溃匈奴夺取河套,匈奴头曼单于逃往大漠。此时在辽阔的草原上,出现匈奴、月氏、东胡三雄对立的局面。匈奴的西边是拥兵10万的月氏国,东边则是强盛的东胡国。匈奴恰好夹在他们中间,是三个草原国家里,实力最弱的一个,匈奴面临新的挑战。前有秦帝国的重兵防御,后有月氏和东胡的围堵,匈奴如何在复杂的草原环境里生存下去呢?

先来分析一下,尽管蒙恬30万长城军驻防河套边塞,好像对匈奴构不成致命威胁。农业文明发达的秦帝国,对北方深处的游牧区毫无兴趣,因此秦军不可能跑那么远,继续去攻击匈奴的。秦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防御,守护河套农业区而已。只要头曼老老实实的待在大漠里,不来河套一带惹事生非,那还是相当安全的。当然元气大伤的匈奴,一时半会肯定不会南下招惹精锐秦军的。

然而,匈奴真正的威胁主要来自月氏国和东胡国。他们和匈奴一样都是游牧民族,共同拥有“逐水草而迁”的生存法则。

匈奴与月氏的关系

月氏国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到祁连山一带,是一个实打实的强国,这不是我凭空捏造,司马迁告诉我们,月氏国可是有10万雄兵的。

当时敦煌一带还有一个乌孙国,经常倍受月氏国的欺凌。后来月氏杀死乌孙王难兜糜,直接把乌孙给灭掉了,乌孙人只好逃亡投奔匈奴。再后来乌孙人在匈奴的扶持下,又一次在西域得以复国。当然这都是后话,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们,月氏曾经很强大,强到能发动灭国战争的地步。由于史料的缺失,只能依靠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加以说明。

这时候月氏的实力在秦帝国面前自然是不值一提,如果和匈奴比那可是绰绰有余,于是就非常轻视匈奴,总认为自己是草原老大。

月氏和匈奴为了争夺草场,经常发生一些小摩擦,匈奴总是打不过月氏。匈奴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只好暂时低头拜月氏为宗主国,承认月氏是草原霸主。

有人会说这也太夸张了吧!巴掌大的月氏国怎么能是草原霸主国呢?

这是根据头曼把太子冒顿送给月氏当人质为事实依据,做出的合理推测,并不是我空穴来风。比如汉武帝时期,西域小国几乎都给汉帝国送过人质,其中里面也有一些是西域的太子。送太子做人质明显是拜宗主国的一种做法。

月氏国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古代国家,我认为当时的乌孙,还有离敦煌比较近的楼兰、且末和车师等西域小国都拜月氏为宗主。

后来匈奴两次大败月氏,在月氏王头盖骨做成酒器的情况下,他们的子民居然还能从容的西逃中亚重建月氏国,这就是月氏曾经很强大的明证。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在敦煌发现月氏国的遗迹。

匈奴委身求全拜月氏为宗主国,虽然是一种无奈,但是很好地解除了月氏对匈奴的威胁。草原上还有一个国家叫东胡,那边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匈奴该怎么应对。

匈奴与东胡的关系

东胡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记载,因居匈奴的东部而称作东胡。东胡的势力在大兴安岭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燕山北部一带。

东胡在战国时期南临燕赵两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就曾经打败过东胡,燕国大将秦开也大败过东胡,使其退却一千余里,这是史书中东胡不多的几次露脸。东胡强不强交代的不大明确,可以肯定的是燕赵两国都为防东胡修建过长城,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秦始皇统一华夏以后,把燕赵长城连成一片,东胡更是无机可乘。有意思的是秦帝国后来派陈胜去渔阳郡戍边,就是为了防御东胡入侵,只是走到半路就造反了,拉开反秦的序幕,开句玩笑话,是东胡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燕赵秦都很重视对东胡的防御工作,从这方面来讲东胡还是很强的。

在匈奴与东胡的交往中,东胡的贪婪暴露无遗。冒顿单于在位的早期,东胡就曾向匈奴索要过马匹和女人,匈奴二话不说直接满足其要求。将来统一草原的英雄人物,都这样卑躬屈膝,何况是现在落魄的头曼单于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恒古不变的法则,头曼受的屈辱只能比冒顿更多。

史书没有记载东胡与头曼之间是否爆发过战争,但应该发生过边境冲突。匈奴与东胡之间有1000里的争议地带,据推测大概就是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与熔岩台地一带。这一段争议地带变成了双方的军事缓冲区,因此保障了匈奴本土不会受到东胡的攻击,做好争议地带的防御工作就能应对。但依然不能排除东胡入侵匈奴的战争,那么弱小的匈奴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用担心,在“草原三国”的世界里,匈奴已经和月氏结盟,东胡受到一定程度的孤立。月氏作为匈奴的宗主国,有保护匈奴的职责,一旦东胡入侵攻击匈奴,月匈两国就会联手共同对付东胡。就算月匈不结盟,月氏国也许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大概率也会出兵吧!

在复杂的草原世界里,弱小的匈奴夹在强国之间如履薄冰,甘愿做月氏的附属,受尽东胡的屈辱,匈奴以低调的智慧游刃于强国之间,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当匈奴放低姿态的那一刹那,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举动,此时还在月氏当人质的冒顿,在不久的将来一飞冲天,缔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大帝国。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