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期,内阁大学士虽执掌重权、地位尊崇,却存在一长期悬而未决之状况:其官阶自始至终仅为正五品,此与他们实际所处地位明显相悖。那么,明代帝王缘何未曾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品级?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果断废除丞相制度,以进一步巩固皇权。随后,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参照宋朝旧制,设立内阁大学士一职,并明确其官秩为正五品。彼时,洪武朝的内阁大学士主要承担参谋与秘书之责,尚不具备实际的行政权力。
然而,自彼时起,内阁权力呈持续扩张态势,入阁人员的身份地位亦渐次提升。至正德年间,于入仕内阁大学士之职前,官员大多已官居正二品尚书之位,而此品级已远超正五品。
为全面洞悉相关具体情形,御史针对自正德时期以降,迄于崇祯一朝的共计121名内阁大学士的状况展开了系统考察。基于此,可形成如下几方面认识:
首先,探讨关于入阁之际的官职状况。
在入阁群体中,官居正二品尚书者共计46人。细分之下,礼部尚书达29人,而其余17人则来自其他各部,由此可见,礼部尚书于该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入阁官员中,官居正三品侍郎者共计45人。其中,22人任职礼部侍郎,23人则为其他部侍郎,而此23人中,以吏部侍郎居多。此外,尚有21人入阁前官职情况存疑。不过,鉴于他们入阁时即获晋礼部尚书衔,由此推断,其入阁前的官职大概率为吏部或礼部侍郎。
在入阁官员体系中,诸如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佥都御史以及大理寺少卿这类品级相对较低者,其官阶均为正四品,总计九人。值得留意的是,此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员,集中出现于明朝崇祯一朝。
其二,官员一旦进入内阁任职,便会获授相应加衔。此举措旨在强化内阁官员地位,使其在朝廷政务处理中具备更高权威与影响力。加衔制度作为明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内阁职能的有效发挥及官僚体系的有序运转,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于内阁任职之初,官职为侍郎及以下者,在入阁之后或间隔短暂时间,通常会晋升至某部尚书之位。此尚书之衔,多为兼具品级之虚职,其中又以礼部尚书这一虚衔的授予更为常见。
从历史制度角度审视,以尚书身份进入内阁之人,其官职体系中仍保留尚书衔。由此不难推断,于内阁中担任大学士之职者,普遍会兼任尚书衔,或依循既定惯例兼领尚书衔。
其三,所谓兼尚书都一职,实则为徒具虚名之衔,并不实际掌管具体部务。而该部配置有履行实际职责的尚书,负责处理部内事务。
在制度架构方面,内阁大学士于通常情况下并不兼摄部务,此情形与清代体制存在鲜明差异。具体而言,即便大学士身兼吏部尚书或礼部尚书之衔,亦仅具名义性质,实无干涉吏部、礼部具体政务之权,该两部事务依旧由专任实职的尚书执掌。
综合上述要点分析可知,自正德时期起,最晚至正德之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设定,非正二品尚书级别,即正三品侍郎之阶。而到崇祯王朝末期,由于内阁大臣更迭异常频繁,致使可供皇帝遴选入阁的官员范围大幅受限,故而不得不选用品级更为低下的官员进入内阁。
由此可见,自明朝中期以降,太祖时期所确立的内阁大学士秩正五品之制度已不复存在。太祖初始将内阁大学士品秩定为正五品,其缘由在于,入选内阁大学士者多为翰林词臣,而彼时翰林院这一机构中,品秩最高者即为正五品学士。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架构中,内阁作为朝廷的核心枢纽,其职能复杂且重要,绝非仅凭借翰林词臣便可有效履行。事实上,能够进入内阁任职者,大多为尚书、侍郎等官员。他们在六部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政务处理履历与工作经验,凭借这些优势得以跻身内阁。也正因如此,内阁逐渐确立起在六部之上的政治地位。
鉴于大学士正五品制度已然偏离初始规制甚远,将其重新厘定为正二品不失为一种考量。实际上,明代诸位帝王并非未萌此念,然而,囿于朱元璋所确立的家法祖制之约束,他们终究未能付诸行动。
朱元璋以其刚毅果决之统治风格,于生前为后世子孙制定诸多严密规制。此等祖制被奉为圭臬,若后世帝王稍有逾越,群臣便会秉持维护祖制之立场,对其展开严正声讨。鉴于此,后世帝王对祖制心怀敬畏,确切而言,是忌惮御史言官基于祖制而发起的严苛谏议。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若不调整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便难以达成名实相符之状态,因而必须采取变通之策。回溯至仁宣时代,为了切实提高大学士的地位,朝廷采取了一项举措,即授予大学士兼任三少或太子三师这类荣誉性的虚衔,以此使其品级居于尚书之上。然而,随着局势演变,此类虚衔在实际地位提升方面渐显力度不足。故而,自明中期起,当大学士进入内阁之时,或者在入阁之后,往往会被加授尚书衔,从而成为兼具尚书衔的某殿阁大学士。
在明代,大学士多源于礼部或吏部,此现象背后存在着诸多缘由。
在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中,依循内阁选任的祖制,大学士一职通常择取翰林出身者担任,翰林资历成为出任大学士的必要条件,这便是“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一传统规制的要义所在。
在明代的中央行政架构六部体系里,礼部与吏部在任职资格方面要求最为严苛。礼部明确规定,尚书与侍郎的任职者须出自翰林群体。相较之下,吏部的要求虽略有放宽,然而,其亦有严格限定,即吏部的两位侍郎之中,必有一人具备翰林出身背景。
由此可知,礼部与吏部的主官尚书及副职侍郎,多由翰林出身者担任。而多数进入内阁之人,所加官衔亦多为礼部尚书,如此安排,旨在维系内阁大学士与翰林院翰林之间的渊源纽带,同时彰显其清誉声望。
在明代,内阁大学士一职已达文官品级之巅峰,官居正二品。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诸多内阁大学士凭借加授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三孤衔,得以擢升至正一品或从一品之高位。
在明代,尽管内阁大学士可能拥有较高的兼衔,但就其原本品秩而言,始终维持在正五品。这一现象源于明初所定大学士正五品之祖制,明代皇帝鉴于祖制之规,未敢明令废除。因此,为使内阁大学士与文官最高品级的身份相符,便为其加授尚书或其他兼衔。
清朝建立后,朱元璋所定祖制对清代帝王已无约束效力。自皇太极设立内三院,并将其品级定为正二品衙门起,历经一系列动态调整,至雍正时期,内阁制度终成定制,内阁被擢升为正一品衙门,从法律维度明确内阁大学士为文官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