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最令人难忘的十个瞬间

阿獠聊电影 2025-01-08 19:26:43

前段时间《哈利·波特》全系列国内重映,我用IMAX厅悉数重刷了一遍。每周一部,跟过节似的,简直不要太爽。也算了结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2001年上映,其后基本以1-2年的间隔推出续作,直到2011年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完结。

我是《哈利·波特》的忠实书迷与影迷,曾在《伴我同行VS绊我同行》一文中写过:

“从小说到改编电影,《哈利·波特》走的都是陪伴读者与观众逐渐成长的路线。随着小主角们一年升一级的学年制设置,小说与电影按照一年一部的速度匀步推出,书中的时间线与现实里的观影时间完美同步,既能同步演员的容貌变化,又能让一代观众随着时间流逝感受自己与电影里主角们生理与心智的共同成长。

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与难得的经历,就像哈利·波特三人组陪伴观众们一起携手走过近10年的心路历程。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一年一次的等待与揭晓,一次性把系列八部电影拉通看完则很难体会到片里片外神同步的‘成长的烦恼’。”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系列,比较喜欢前几集,因为充满了新奇、快乐,而后几集过于灰暗、压抑。

这一次重看,也许是年龄大了,心态变了,发现后面几集才是真正值得咀嚼与回味的。特别是第六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绝对是我今年在IMAX影厅里看得最过瘾的一次!

我们记住一部电影,往往是通过片中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让我来聊聊《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最难忘的十个瞬间吧:

1、片头

我们习惯了在熟悉的主题配乐《Hedwig's Theme》悠扬的旋律与色彩亮丽的霍格沃兹画面背景下打开一部《哈利·波特》电影。这一仪式性的传统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被打破了,这也是整个系列的转折点。

虽然背景音乐里依然残存着一丝微弱的《Hedwig's Theme》,却无法挑战整体圣乐般的肃杀感。而画面中的黑白色调也是全系列中最为阴暗的一部,它预示着一出悲剧。

灰色的片名如铭刻着悲伤咒语的巨石缓缓袭来。对于没看过书的观众来说,他们根本无法预料,这一次的观影会给原本期待再来一次愉快冒险的心灵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片名(书名)中潜藏故事主线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惯例。前几集的“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等都预示着当集的最大悬念或线索。

原本我以为“混血王子”也会如此,但事实上它只撑起了前半部的故事。第一次看书时,我一度纠结于“混血王子”到底是哈利的爸爸还是史上最黑暗的混血魔法师伏地魔。

但看至书的中段,我已经完全不在意这个“悬念”了,因为更多更重要的支线逐渐生出。

直至书的末尾……真正的故事主线才浮出水面。

2、罗恩的高光时刻

在魁地奇赛场上乃至之前的故事中,罗恩从未如此辉煌过(除了下象棋的那一次)。他一直是哈利的挚友(损友),插科打诨的逗哏,可有可无却又必不可少的头号抢戏者。

但这一次,罗恩千真万确站上了C位,自信地高举手臂,万众欢呼,美女献吻,一时风头无两,仿佛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这个奖,他实至名归。

这个罗恩·韦斯莱的高光时刻,绝对值得载入系列影片的史册。

3、两个失意人的互相依偎

如果说《哈利·波特》1、2、3在构建铁三角的友情,从4、5开始产生懵懂的爱情,到了这第6集才真正加入青春片特有的第三者、猜忌、劈腿、失恋等恋爱桥段。这也是我前述所说的重要支线之一。

罗琳阿姨是克制的,书中当罗恩与拉文德在赫敏面前秀恩爱时,赫敏只是表达了嫉妒与愤怒,用“万箭齐发”的咒语攻击了罗恩。

导演更会煽情,他加了一段戏,让此刻的赫敏与哈利这两个失意人在走廊的角落坐在了一起……

赫敏问:“那是什么感觉,哈利,在你看到迪安和金妮在一起的时候?”

哈利让赫敏的头靠在自己的肩上,轻声道:“就是这种感觉……”

看到这里,我恨不得在影厅里大声喊出声来——在一起!在一起!

然而,即便导演很懂观众,这仍只是一部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连续剧里惯有的狗血剧情也只能点到为止。

4、哈利与金妮的初吻

故事发展得很快,少年们情感上的分分合合也变化很快。你在影院里接两个电话的功夫,赫敏与罗恩就和好了。

而你若是忍不住再去趟厕所,也许就会错过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截至目前尺度最大的一场戏——哈利与金妮的初吻。

2009年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我是不适的。

15年过去了,当我再次看到它时,内心里仍是排斥的。

我不明白罗琳阿姨为什么非要让哈利和他最好朋友罗恩的妹妹搞到一起。我宁愿看到哈利和古灵精怪的卢娜走到一块,就像片中他们搭伴参加圣诞晚会,并肩走过那红色灯笼装点的长长走廊。

5、汤姆·里德尔的魂器

这才是本片的真正主线与最大悬念!

水墨画般的冥想盆特效开启了这段隐藏于施拉格霍恩教授记忆深处的秘密,也引出了最后两集大结局的最大线索。

6、黑色巨岩

当邓布利多与哈利通过幻影显形去寻找第一件魂器时,书中这样写到:

“哈利可以闻到大海的气味,听见波涛汹涌的声音。他望着远处月光下的大海和繁星点点的夜空,一阵寒冷的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他站在一块露出海面的高高的黑色岩石上,海浪在他脚下翻滚,泛起泡沫他扭头朝后望去。

身后耸立着一座悬崖,陡峭的岩壁直落而下,黑糊糊的看不清面目。几块很大的岩石,如哈利和邓布利多站着的这块,似乎是过去某个时候从悬崖的正面脱落下来的。四下里光秃秃的,满目荒凉,除了苍茫的大海和岩石,看不见一棵树,也没有草地和沙滩。”

罗琳文字中的画面感还不够强,导演大卫·叶茨用影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前面几集中,尽管有霍格沃兹这样的哥特式建筑群,但电影却很少出现仰拍高大建筑的视角,因为那样会产生巨大的压迫感,与欢快轻松的氛围不符。

而这次在黑色巨岩下,导演使用了哥特视角,高耸的崖壁与海中孤礁形成巨大反差,《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次给观众带来那种难以战胜的压抑感。

7、火海中的邓布利多

在经历了邓布利多喝下石盆药水的苦楚,以及哈利被黑湖阴尸围攻的恐怖,我们才发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其实是一部儿童不宜的黑暗惊悚片。

这时急需一点光明来穿透重重黑暗,拯救观众即将崩溃的沮丧情绪。这束光出现了!书中写到:

“就在这时,黑暗中出现了腾腾的火焰:一个明亮的、金红色的火环环绕在岩石周围,那些紧紧抓住哈利的阴尸一具具变得脚步踉跄,身体摇晃。它们不敢穿过火焰进入湖水,只好扔下了哈利。哈利摔在地上,脚滑在岩石上,擦破了胳膊,但是他赶紧挣扎着爬起来,举起魔杖警惕地望着四周。

邓布利多已经又站了起来,他的脸色像周围的阴尸一样惨白,但是个子比它们都高,火光在他的眼睛里跳动。他的魔杖像火把一样高高地举着,魔杖尖上蹿出一道道火焰,像一根巨大而温暖的套索,把阴尸们都围了起来。”

电影中,这段画面壮观到无以复加,与《指环王》中甘道夫大战炎魔那一段旗鼓相当。我把它评价为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最为瑰丽的一刻,没有之一!

8、邓布利多之死

预先看过书的观众心里明白,这一幕终归要来。

而对于没看过书的观众来说,这一幕太过突然。

天文台之战,邓布利多之死,所有读者与观众心底永远的痛。

阅读时,我一直期望是邓布利多在下一盘大棋,是假死。以至于后面他弟弟阿不福思在文中登场时,我竟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以为是邓布利多复活了。

然而罗琳真的把邓布利多写死了,如此陡然,如此没有征兆……

还有那么多魂器没有找到,哈利该怎么办?

但这正是一个男孩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磨难。

邓布利多从天文台上坠落的那一幕,书中是这样写的:

“邓布利多似乎在那闪亮的骷髅下停留了一秒钟,然后像一个破烂的大玩偶似的,慢慢地仰面倒下去,从围墙的垛口上栽下去不见了。”

文字很短,很轻。

电影画面也很短,很轻,仿佛背景音乐也静止了。

但观众的心很沉重,因为陪伴着哈利与读者、观众一起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就此陨落,不带走任何一片云彩……

9、凤凰挽歌

不得不说,电影对邓布利多的哀悼要胜过原著。

哀伤的音乐响起,大家陆续举起了手中的魔杖指向天空……

画面转为从天空向下俯瞰,仿佛去往天堂路上的邓布利多在回望他最爱的霍格沃兹。而在他尚未冷却的躯体周围,星星点点的魔杖渐次点亮,照亮了尖尖塔顶上黑云密布的天穹。

一团白光在愁云惨雾中骤然扩散开来,仿佛邓布利多那慈祥的脸庞隐隐约约显出现在天际,又似乎那只是一丝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10、霍格沃兹的晚霞

电影再次展现出它超越原著的艺术表现力。

哈利与赫敏站在天文台的阳台上,一边谈论着如何完成邓布利多未尽的征途,一边眺望着天边的晚霞。

哈利对赫敏说:“我从没注意过这地方如此美丽。”

那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经历过如此大的挫折,而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站在天文台上并肩看晚霞。

观众疑惑,罗恩去哪儿了?

一只凤凰从红霞中掠过,仿佛在呼喊:铁三角,振作起来!

罗恩走上前来,坚定地站在哈利与赫敏身后。他一如往常地将双手插在裤兜里,但这一次,他那看不见的拳头一定紧攥着……

而书中最后一段却描写着哈利的手:

“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握紧了那个假魂器,尽管种种的一切,尽管等待他的是一条漆黑而曲折的道路,尽管他知道最后——不管是一个月、一年或十年之后——他肯定要跟伏地魔面对面地较量,可是想到他仍然可以和罗恩、赫敏一起享受最后一个黄金般的平静日子,他就感到心情无比的愉快。”

一气呵成写下这些文字,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部电影的喜爱。但值得欣喜的是,我好像又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去回忆以往那些我怯于用文字去触碰的心爱电影。

我心中涌起一股勇气,好似站在那霍格沃兹天文台的阳台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