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别不信,真有人一到春天就犯困,一进屋就打哈欠,走个几步路就喘得慌,手脚一年四季都跟冰窖里出来似的……这不是老了,是阳气虚了!
很多人嘴上说没事儿,心里却明白,自己这身子骨,一年不如一年。年轻时咋折腾都扛得住,现在呢?吃点凉的就肚子疼,风一吹就鼻涕眼泪一把抓,早上起床跟打仗一样,浑身哪哪都不听使唤。

街坊邻居凑在一起聊病,十个有九个都说一句:“唉,年纪大了,就是阳气跟不上了。”
阳虚不是病,但拖着拖着,就真能要命。
啥叫阳虚?不是虚火,而是火不够了
阳气,说白了就是身体的“火力”,顶着一身炉火,血流才畅,脏腑才能动,气血才生化,抵抗力才强。
阳气一虚,整个人就跟拔了火的炉子,外头再怎么暖,身体里面也冷冰冰的。
尤其是上了年纪,阳气走得比头发还快。

为啥老年人怕冷、爱拉肚子、动不动就感冒?为啥半夜总醒、尿频、乏力、没胃口?根子都在一个“虚”字上,阳虚是老年体质最常见的底色,不补,迟早出问题。
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中,超六成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表现;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阳气一虚,五脏六腑就像没油的机器,磨得越久越出毛病。
阳虚的信号,身体早就告诉你了
人老不一定阳虚,但阳虚的人,老得特别快。你看那些七八十岁还能下地干活、不带老花镜的老人,八成都是阳气还挺得住的。

反倒是一些五十出头的人,成天哈欠连天、舌苔白厚、动不动就泻肚,脸色也暗淡得像没擦干净的锅底——阳气亏得一塌糊涂。
阳虚的人,常见几个表现:
怕冷、手脚冰凉。
不是天气冷,是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热。
精神差、乏力。
阳气就像电池,没电了,人也打不起精神。

大便稀溏、早晨腹泻。
这是脾肾阳虚的典型信号。
小便清长、夜尿多。
肾阳不足,膀胱关不住水。
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
这不是老了,是肾阳已经开始“罢工”。
这些不是小毛病,是身体在敲警钟。

再不管,慢慢就该高血压、心衰、糖尿病一起登场了。
为啥年纪越大,阳气越亏?这不是天意,是规律
老祖宗讲“人过四十,阴盛阳衰”,不是瞎说。
医学研究也早就证实,人体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些都会导致阳气减少。
从中医角度说,阳虚多从“肾”起。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主温煦。
肾阳一亏,全身都冷飕飕的。尤其是肾阳亏,直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脾胃一虚,吃啥都不香,吃了也不化,久而久之,气血生化不足,整个人跟蔫儿了的茄子一个样。

再说一句不中听的真话:阳虚还跟熬夜、久坐、贪凉、情绪压抑、劳累过度脱不开干系。
现代人喝冷饮、吹空调、长时间坐办公室、精神压力大,阳气被一点点耗空,等察觉时,已经是“阳气告急”。
阳气虚了,靠啥补?一个好东西:温阳之王——艾草
不是忽悠,真正懂得养阳的人,没人不认艾草。农村老一辈人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不离身,百病不沾”。
艾草是啥?是能把“冷”赶出身体的草,是从头到脚都能用的“阳草”。

艾草的药性温热,入肝、脾、肾三经,能温经散寒、回阳救逆,尤其是对寒湿体质、阳虚体质、妇科宫寒、老年阳虚性便溏、关节冷痛这些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具备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等功能。
日本、韩国、中国多个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艾灸对老年慢性病的调节作用,不少结论显示,艾灸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慢性胃病等问题。
艾灸,不是玄学,是火疗的智慧

别小看那一缕艾烟,它进得了经络,通得了气血。尤其对阳虚老人,艾灸简直是雪中送炭。
常灸肚脐、命门、足三里、关元这些穴位,能温中补阳、强身健体。
我见过不少七十多岁的老人,吃药吃怕了,从头到尾都靠艾灸调理,最后精神气色一天天好起来。
有位老大爷原来冬天手脚冰凉,晚上起夜五六次,灸了三个月命门和肾俞,连自己都不敢信,夜里能一觉睡到天亮了。
用艾草也得讲究方法。

不是随随便便烧一把就灵。关键在于选好时间、找准穴位、坚持不懈。
艾灸最好选在每天阳气最旺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灸前温热,灸后保暖,别着凉、别空腹、别在饱餐后立即灸。
除了艾草,阳气的“粮草”也不能少
阳虚的人,吃也有讲究。别老说“清淡饮食”,那是对实热体质的。
阳虚的人,越吃凉越虚,越清淡越寒。饭桌上该有点“阳”的味道:
牛肉、羊肉、鸡肉、韭菜、生姜、红枣、核桃、桂圆、黑豆这些食物,都是“扶阳食材”。

早上一碗姜枣红糖水,晚上来点羊肉萝卜汤,不比吃补药差。
很多人一味怕“上火”,结果养得一身寒湿。阳虚的人根本没火,全靠那点“余热”硬撑着。
吃点热性的、动点血气的,对身体反而是补药。
阳气补对了,身子骨才不会垮
说到底,年纪大了,不怕老,就怕“阳气冷”。阳若足,百病难侵;阳若亏,病就趁虚而入。
阳气,是咱老年人真正的“底气”。

医生这行干久了,什么样的老人都见过。有人八十岁还种地、爬山、骑车到镇上赶集;有人五十岁就开始吃药、住院、打吊瓶。
说到底,身体差距就差在一点——阳气有没有守住。
补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吃一两片药就能解决的事。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你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活的问题。
总结一句话:阳气是命根,别等没了才补。

只要你不是体质燥热,年过五十之后,就该开始防阳虚、补阳气。不靠天、不靠命,靠你自己这点“火”撑下去。
艾灸、热食、好觉、暖心,四样抓住,阳气自然旺。
别等到腿脚不利索、身子骨塌了,才想起“补阳”这档子事。
那时候,火灭灰冷,想点都难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3卷第5期:老年人阳虚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艾灸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机制探讨. 中国针灸, 2021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老年常见慢性病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报告,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