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百病生!是否脾虚了?属哪类型?对照一下便知道!(附舌象)

点点健见 2024-09-30 13:33:37

“脾虚百病生”这句话反强调了脾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脾作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源。如果脾的功能虚弱,不仅会导致身体能源供应不足,还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包括肿瘤和癌症。

《黄帝内经》指出“脾虚则四肢不用”,并阐述了“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的观点。此外,《脾胃论》也强调“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脾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事务繁忙,我们也应密切关注身体是否出现脾虚的迹象,力求早发现、早调理,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脾虚症状及其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其中包括对水液的运化。脾虚时,脾对水液的运化能力减弱,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不能有效地将水湿排出体外,从而形成湿盛的状况。长期的湿盛环境易导致痰湿的生成,进而引发痰湿症状。

症状表现:疲倦乏力,四肢沉重,胸闷气短,食欲下降,食后腹胀,虚胖,四肢水肿,眼袋大,睡觉流口水,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女性白带增多。痰湿表现为口中黏腻,多痰。舌象表现: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

辨证诊断:脾虚湿气重。调理思路:健脾除湿,化痰祛湿。参考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痰湿明显)。

我们知道吃进去的食物需要胃腐熟,然后再由脾将吸收的精微物质运给五脏六腑,至于那些糟粕就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二、脾的气血生化功能失常

中医理论认为,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而脾则进一步将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这个过程是气血生成的重要环节。脾将这些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当脾虚时,脾的气血生化能力会减弱,导致身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

症状表现:头晕眼花,乏力气喘,容易劳累,气短懒言,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胃纳差,易感冒,女性月经量少、延期或闭经。

舌象表现:舌质淡白,有齿痕,苔薄白。

辨证诊断:脾虚气血不足。

调理思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参考中成药:归脾丸、八珍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

三、脾的升清功能失常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被分为“清”和“浊”两类物质。其中,“清”的部分,包括水谷精微、气、血等有益成分,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向上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而“浊”的部分,如大便和水湿等废物,则通过胃的降浊功能向下传送并最终排出体外。当脾虚时,脾的升清功能可能会失常,这不仅会导致上部器官得不到充分滋养,还可能引起内脏下垂等问题。

症状表现:气坠(头晕眼花、昏沉神疲、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等清气不升症状),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肝下垂、子宫脱垂等,或有脱肛、阴挺等),腹胀,或长期腹泻。胃气不降,可能会导致吃点东西就反酸,呕吐等。

舌象表现:舌质淡嫩

辨证诊断:脾虚中气下陷。

调理思路: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参考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

四、脾虚统血功能失常

中医理论认为,脾统血。脾能指挥血液的流向,让血规范于血管中运行,如果脾虚,脾的统血功能失常,就会导致身体各处出血。

症状表现:月经过多、淋漓不尽、大便出血、鼻出血、牙齿出血、呕血、皮下出血、血瘀等。除了出血症状外,还伴有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如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等。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

舌象表现:舌质淡,舌苔薄白,有瘀点或瘀斑。

辨证诊断:脾虚不统血

调理思路:补脾益气,摄血归经

参考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归脾丸、健脾生血颗粒。

最后,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保护好脾胃,避免暴饮暴食,同时也要避免进食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辣椒等。另外,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脾损伤,因此需要注意劳逸结合,这有助于减少脾虚的情况发生。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也很重要,可以减少肝郁对脾的伤害。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1 阅读:43

点点健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