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三秋”又是多久?很多朋友都认为:“三秋”就是三个秋天,每年就一个秋天,这样就是三年,一天不见,就像是三年没见一样想念。
因此,“三秋”很容易就被人们理解成为三年,但它真的是三年吗?其实并非如此,很多人都搞错了!

朋友们,爱人之间表达思念对方的感情,古人明显比现代人优雅的很多。
我们现代人只会说“我想你了”,单刀直入,简单而直白。而古人却喜欢用诗情画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把情话尽量说得委婉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你若成茧,我愿陪你化蝶”,“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那么问题来了,“三秋”到底是多长时间?真的就是三年吗?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答疑解惑: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采葛》,与原诗句相比,略有些改动,原诗文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他心爱的采摘藤葛的姑娘深深的思念之情。
我们若按照“秋”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三秋”应该是指三个秋天,而一年就一个秋天,我们理解成“三年”,似乎也很合情合理。
但是,我国汉字一般都有其引申意义,这个“秋”字也不例外,而“三秋”在我国古代,其实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三秋”是指三年;
很多人也都赞同“三年”这个说法,因为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而一年只有一个秋季,那么三秋就是三个秋季,自然是指三年了。
古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直接将“三秋”默认为三年。
比如:西晋文学家陆机《挽歌诗》中就有 “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再如:清朝诗人陈球的《燕山外史》中:“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
这几首诗里的“三秋”,指代的都是三年的意思。

第二种、“三秋”是指秋季的三个月:
古人除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外,还把每一个季节都细分为:孟、仲、季三个小季节。
因此,秋季也被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这三个月就合称为“三秋”。
第三种、“三秋”是指秋季的第三个月;
古人还把“三秋”指为秋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的九月份。
比如:唐朝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这句诗词里的“三秋”,指的就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第四种、“三秋”是指九个月;
古人也把“三秋”定为九个月,因为“一秋”指一个秋季,它包含有三个月。
而“三秋”就是三个秋季,总共是九个月的时间。
比如:唐朝十八大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写到: 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这首诗中的“三秋谓九月也”,就明确的表达了“三秋”就是九个月的时间。
朋友们,当我们知道“三秋”有这四种含义之后,再来推敲分析《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里的“三秋”,到底又是多长时间?
大家很明显的可以地看到,这首诗里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用了“时间递进”的排比句,借此来表达思念心上人的深深情思。
而“三秋”被放在二者中间,由此可见,这里所说“三秋”的时间,比三个月的时间长,但又比三年的时间短。
换句话来说,“三秋”也更不可能是三年,因为前有“三月”,后有“三岁”,而“三岁”才是三年的意思。
如此一来,“三秋”是指九个月时间的这种说法,就十分符合《采葛》一诗中的含义。
因此,“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就是指三个秋季,换算一下就是九个月的时间。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是“”、“三夏”,或是“三冬”?而偏偏是“三秋”呢?”
百味认为,其实说“三春”、“三夏”或是“三冬”也都是一样的,那古人为啥偏爱说成“三秋”呢?
原来,“秋”字含有“萧瑟凋敝”和“伤感和别离”的意思,而秋季万物凋零,更容易让人产生伤感、离情别和思念的悲戚情绪。
而这首《采葛》所描述的意境,又十分符合秋天的景致,所以就用了“三秋”一词,也代表着一种悲愁的情绪。
因此,后人也将此诗浓缩成“一日三秋”,经久不衰,流传千古,也代表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无数人表达思念之情的的共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结语:我们也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待同一事物、同一个词语的感观认识,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俗话又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不是距离远近的事,而且是珍惜彼此的真心。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周不见,如隔世纪。每天都是一个想念日,让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每一颗星星都刻着一个爱情故事:星星知我心,你心我最懂!
《郑重声明:笔者全部作品已开启全网维权,未经笔者允许,如有侵权、搬运、盗用者,请立即停止使用,否则必将采取法律措施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