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一个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刀郎。他的演唱会,从北方的济南到南方的海口,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武汉站的门票更是秒速售罄,黄牛党们将票价炒到令人咋舌的1.8万元一张!这景象,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被某些人“否定”的歌手,创造的奇迹。 抖音上,“刀郎杭州演唱会”的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亿次,手机闪光灯汇聚成一片璀璨的“银河”,那场景,真的震撼人心。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场全民狂欢,是对多年积压情感的集体释放。
时间回到2010年,那英的一句评价,将刀郎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十年间,他似乎消失在了大众视野里,但这十年,他并没有停止创作。他深入云贵川的少数民族地区,感受着最原始的音乐脉搏,将传统乐器的韵味融入现代音乐的编曲中。 这十年,是沉淀,是积累,也是对质疑的无声回应。
就在演唱会如火如荼之际,网络上却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报道刀郎,称其为“中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甚至还有传言说贾斯汀比伯要翻唱他的歌曲!这消息迅速发酵,引发热议。 但很快,新华网连发三篇文章辟谣,戳破了这个美丽的“谎言”。 原来,所谓的新闻报道是PS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络谣言。看到真相的“刀迷”们,虽然有些许失落,但更多的是自嘲和一笑而过。
刀郎现象的背后,引发了人们对“造神”的反思。将一个歌手捧上神坛,真的对他,对音乐本身有益吗? 我想,真正的艺术无需过多的包装和炒作,它应该扎根于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刀郎的歌曲,正是这样:朴实无华,却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因为他的音乐里,有生活,有情感,有对人生百态的思考,有对土地的热爱。 《罗刹海市》的爆火,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刀郎演唱会的成功,是大众对他的认可,是他多年坚持的回报。但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网络上对他的过度吹捧,是否也助长了“造神”的氛围?媒体的报道,是否也应该保持客观理性?
与其追逐虚幻的“神”的形象,不如回归音乐本身,去聆听,去感受,去思考。 刀郎的音乐,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而我们对艺术家的评价,也应该更加理性客观,避免被情绪左右。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刀郎现象的看法,以及你对“造神”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