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养80万八旗、绿营尚且吃力,明代为何能供养近300万的军队?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0-28 09:27:01

清代的财政支出中,军饷的开支占比最大。以乾隆时期为例,全国的岁入大概在4000万两左右,其中军费开支近2800万两,占比70%。这些还仅仅是日常维护军队的费用,不包括战时的开销。

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清代的军队数量大致维持在80万左右,即20万八旗和60万绿营。如此算下来,国家养一个兵的平均要花掉350两。

然而明代的情况和清代完全不同,明代的军队数量是清代的三倍有余,从明初到明末,军队数量大约在200万至300万左右,如果要是按照清代的标准,那么明代的军费开支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最少也得是7000万两。

明代的岁入远不及清代,显然国家是不可能有如此财力。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供养80万军队尚且吃力,明代为何却能养300万军队?

明代军队制度及其数量

明代的军队大体分为京营、边防军和地方卫所军三个部分,在不同时期军队的数量有所变化。永乐时期,洪武时期大约为150万左右,永乐时期为270万,明中期以及明末时,基本维持在250万至300万左右。

京营的数量在永乐时期大规模扩充,人数达到近80万人左右,土木堡之变后,京营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急剧下降,但是到了嘉靖年间,京营的规模接近永乐时期。

边防军主要是指朝廷在长城沿线设立防卫蒙古的军队,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九边,从东至西分别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

九镇兵马从永乐至明末变化较大,少的时候50万,多的时候80多万,平均下来基本不少于70万。

各直省都司和行都司下属的卫所军队数量一直很庞大,至少账面数字上显示,都在120万左右。

历朝历代封建王朝,明代的军队数量应该是最多的,尽管明代人口数量较多,大致在6000万人左右,但接近300万的军队数量,占比还是太高。

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在创业建国以及治国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实行屯田制以供养庞大的军队。

明代的屯田制十分复杂,其中对军队影响最大的就是军屯、商屯两类。洪武时期,地方各卫所由于军费开支庞大,朱元璋实行军屯制度,让士兵们耕种土地自给自足。

应该说,明代的军屯制度还是很成功的,当时的卫所军几乎就不花朝廷的银子,有些军屯单位还会向户部上缴一定数额的粮食。

同样,九边重镇也实行军屯制度,只不过九边地处荒凉,粮食产出有限,未必能自给自足,但可以肯定的是,朝廷额外补助的军费并不算太多。就以宣大镇为例,嘉靖时有驻军12万人,而朝廷每年拨给的军费仅有20多万两。

明中期以后,军屯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军费的开支随之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实行“开中法”,即国家鼓励商人运送粮食到边疆地区,然后颁给一定数量的盐引。

开中法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国家节省的大量的开支,尤其是长途运输的费用。明中期以后,九边的军费来源,主要得益于开中法。

明代的军队体系中,唯一没有产出的就是京营,但是前面说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军屯就能补充京营之不足,然后朝廷再拿出一部分,就可维持京营军队的开销。

这样算下来,需要朝廷从国库拿钱供养的军队实际上没有300万人,数量大致和清代差不多。

明清士兵军饷开支不同

清代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除了新疆以外,都没有实行军屯制度,80万军队的吃喝花销,全靠国家财政统一拨款。

而且清代士兵的军饷标准要远高于明代,以京师八旗为例,康熙时期前锋、护军、领催的月饷为4两,马甲、匠役的月饷为3两;驻防八旗略低,但平均下来也在2.5两左右;绿营最少,基本是1.5两左右。

除了月饷,八旗、绿营兵丁每个月还有不同数量的口粮,数字从岁支30石至12石不等。

可见清代养一个兵开支极大,如果以京师八旗兵丁来看,其工资待遇几乎能顶得上一个七品知县。

明代兵丁拿到手的军饷就无法和清代相比了,一般情况下普通士兵的月饷不到1两,口粮也不及1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明代的国家财政收入不如清代。了解明代历史的应该清楚,张居正秉政时,推行新政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去世时国库的存银也仅有400多万两,可就是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反观清代,从雍正朝末年至道光初年,户部存银从来没有少过2000万两,乾隆时期最高峰超过8000万两。

说到这里也就清楚了,虽然明代的军队数量是清代的三倍多,但因为制度的不同,却能始终维持军费的开销。只是到了明末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才出现军费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大明的灭亡。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