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皇权社会,权力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九五之尊的权力。然而,一个国家无论如何,只有一个皇帝,并且当一个皇帝顺利即位之后,基本上无法轻易改变,因为会失去民心。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很多人会想方设法在一个皇帝崩逝以后,篡改遗诏,从而坐上皇帝之位。
因此,自古以来,很多王朝中的皇帝意外崩逝,为了让国家平稳运行,为了让权力平稳过渡到法定继承人的手中,都会想办法封闭消息,直到法定继承人顺利即位,才公开老皇帝驾崩的信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就崩逝在伐北元的路上,当时情况危急,消息难以传至北京,但其贴身太监就十分机敏地想了一个好办法,这才使明朝免于一场浩劫。那么,这个办法是什么?
意外突袭,崩逝于沙丘朱元璋半生创业艰辛,但在成为皇帝的后半生,他算是感受了几把锥心之痛,首先是从他还是个小兵就跟随的马氏崩逝,后来他最看重的长子朱标又去世。相对于马皇后,朱标的去世对明朝的打击更大些。因为朱元璋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他,在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就下重本培养。
但命运就是如此,朱元璋曾经在战场上再怎么叱咤风云,也得接受事实。于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将其嫡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子。只可惜,朱允炆有一定的实力,但相比较于他的叔叔们,就有些平庸了,而且性格十分急躁。
当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就开始了削藩之路。一开始,他削藩的政策,下面的藩王尽管不满,但还是不敢反对的。但随着削藩的进行,朱允炆越来越过分,开始赶尽杀绝,湘王朱柏全家自焚以证清白,彻底激起了此时还是燕王的反叛之心。
退一步是死路,而进到南京,就是活路。于是朱棣便于建文元年开启了靖难之役。朱允炆和朱棣双方经过四年的拉锯,最终以朱棣获胜结束。靖难结束之后,为了拱卫京都,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一些,朱棣最终在北京即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不过,靖难之役说是“靖难”,但天下人基本上都知道朱棣的皇帝是得来不正的,是抢的他侄子的。所以成为皇帝之后,朱棣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他朱棣也是可以做好帝王的,也是可以守好江山的。除了在国内政治上大展才华,在抵御外敌方面,朱棣更是多次御驾亲征。
公元1424年的七月夏天,已经65岁的朱棣再次率领大军进行北伐。当时,将北元的部队已经赶向了沙漠腹地,于是朱棣跟众位陪伴亲征的大臣班师回朝。然而,就是在班师回程的路上,朱棣突然身体不适,太医束手无策,朱棣崩逝。
皇帝崩逝于京都之外,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他虽然有遗诏,也有太子,但野心勃勃的人哪里都是,他们会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篡夺皇位。一旦篡夺的势力与法定继承人进行了双方拉锯战,这无疑是在损耗明朝的国力。而且内乱损耗,势必会招致北元的觊觎,彼时北元南下,打明朝一个措手不及,那么大明将会面临巨大浩劫,就此丢了江山也未可知。
所以当朱棣崩逝于回京途中,身边的大臣纷纷害怕他死亡的消息传播,到时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直接杀回京城,引起大明的内乱和外乱。但害怕也无济于事,最应该想的是如何瞒住消息。
这时正是七月,人死亡后的尸体,无论如何都是掩盖不了气味的。所以当时如何隐藏尸体的气味成了难倒众大臣的问题。
藏尸于锡,大明免浩劫就在众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朱棣身边的一个叫马云的贴身太监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主意,那就是将尸体保存于锡材质制作的棺材内,味道不仅不会散发出来,就连尸体的腐水都不会滴出来。再者,锡这种金属比铁等东西的熔点低很多,容易熔化制成棺材。最后就是锡材质的东西,每个士兵都有。
于是,大臣立即下去命令士兵上交,然后进行熔化制成棺材。棺材制成后,不仅质量轻,更是绝佳的保存尸体的好东西。从这以后,锡质棺材便被放在朱棣的步撵之内,一些知道内情的大臣每天还是按时上奏、请安,将这一切秘密悄悄掩盖。
这种保存方法,果然没有将朱棣崩逝的消息走漏,所以即便是探子布满各地的汉王朱高煦处心积虑,也没有得到消息。等他真正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已经登基称帝了,他的皇帝梦就此落空。
而这还不是第一次,当仁宗去世,而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的时候,同样也封锁消息,秘密让朱瞻基回京,所以汉王再次得知皇帝崩逝的消息后,朱瞻基又已经称帝了。可以说,朱高煦两次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不过,朱高煦的梦想落空了,明朝的实力却得以保存,所以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明朝免除了一场劫难。也正是因为朱棣的事情,仁厚的明仁宗即位,而后宣宗即位,明朝迎来了第一个“仁宣之治”盛世,而后又再次延续了很多年,创造了史书中强硬且富庶很长时间的大明。
结语古代在皇权交接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面临内忧和外患的局面,明朝就是如此。天下至尊的帝位,谁都想要,何况当时的朱高煦是虎视眈眈,如果有机会,他肯定会趁着朱棣崩逝的时间争权夺利。而争权势必对王朝不好,因为一个国家再怎么强大,都容易祸起内乱,而一旦出现内乱,那么外患也就随之出现。
为了解决内忧外患,马云可谓是非常机灵了。若是没有他的这番注意,指不定历史上的汉王就真的回京抢夺皇位了,而明朝也会因为内乱而引来外敌。这个时候虽然有于谦,但不见得能够平息内乱,快速抵御外敌,明朝的国祚也许就不能延续三百多年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