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菲律宾在南海闹得有点欢,甚至惊动了国际舆论。特别是10月22日菲律宾企图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运送违规建筑物资,且两次蓄意擦碰中国船只,酿成了两国近年来在南海最严重的摩擦。在中国海警一天内连续三次发布现场视频通报事情经过细节后,菲律宾反而拒不认错,还指责错在中国海警,谴责中国船只的危险拦截行为,导致中菲海上矛盾升级,双方相互提出了外交抗议。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特雷西塔·达扎声称,菲律宾 于23日就“中菲船只南海擦碰”事件召见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莲,但却被中方人员告知他“不在”马尼拉。
同时,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发表声明,说菲方派船擅闯仁爱礁,蓄意挑衅,散布谣言,渲染炒作,这些行径严重侵犯了中方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破坏地区稳定。中方将继续按照国内法和国际法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对于中菲这次海上矛盾升级,晓今想做四方面评论:
第一,一天两次蓄意擦碰中国船只,这种事情在国际外交领域,是非常严重也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今年以来菲律宾一直在南海试图制造事端,曾经于4月和8月两次险些与中国船只相撞。主要原因都是菲律宾企图给他们非法占据仁爱礁的、快要风化了的破军舰运送加固材料,被我海警船依法阻拦,但是菲律宾方面却蓄意挑事,频频以不安全方式危险接近中国船只。这次甚至有预谋主动倒车导致擦碰,这种行为绝对是“恶意碰瓷制造事端,升温现场局势。”
事实上,虽然菲律宾也试图倒打一耙,把责任推到中国海警身上,也向外公布了掐头去尾的现场视频,但是从视频当中很明显能看出来,菲律宾补给船在与中国海警5203号船舰发生碰撞时,发出明显的声响,随后菲方船只驶离现场,没有减速。如果不是蓄意碰瓷,通常双方相撞,第一反应都是刹车、减速才对,而菲方船只却根本不减速,单单从这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菲律宾就是蓄意制造南海摩擦和事端。
第二,虽然挑事的是菲律宾,但是他的老大哥美国仍然是一如既往屁股坐偏了。美国政府第一时间表达对菲律宾表达支持。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卡尔森星期天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发文称:“我们与我们的朋友、合作伙伴和盟友站在一起,保护菲律宾主权并支持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区。”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中国海警和“海上民兵”阻碍菲律宾向仁爱礁运送补给是危险且非法的行为,中国对仁爱礁及其附近海域的归属主张没有法律效应。此外,美国还再次搬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彰显美菲联结来达到“威胁”中国的目的。对于,毛宁也在声明中揭露,华盛顿就是在为马尼拉撑腰打气,并称“菲律宾在仁爱礁的侵权挑衅与美国的怂恿支持是分不开的”。毛宁这话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菲律宾之所以这么硬气,频频在南海挑事,无非就是有美国的支持甚至怂恿,每一次中菲仁爱礁摩擦发生之后,毫无例外,不管现场状况如何,美方都会第一时间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中方进行施压,同时表示坚定的站在菲方一边,甚至还援引美菲军事同盟来对中国进行恐吓。
这其实也很明确的体现了美国的目的,一方面就是利用菲律宾制造的碰瓷,找介入南海局势的借口、通道和舆论子弹;另一方面通过在南海频繁的拱火挑衅,来继续离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目的。
第三,菲律宾召见中国大使,中国驻菲大使此次拒绝出席菲方的外交召见,可能是在对马尼拉发出某种信号,对于菲方的挑衅和抹黑行径,中方很生气,后果可能很严重。按理来说,中方可以不理会菲方无理的外交照会,但出于外交礼仪,我们最后派出了驻菲大使馆公参周志勇出面,送了菲律宾三句话。中方再次敦促菲方重视中方关切,信守承诺,停止在海上滋事挑衅,停止采取危险举动,停止对中方无端攻击抹黑,尽快拖走非法“坐滩”军舰。周志勇公参连用三个停止非常鲜明的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第四,从国庆期间开始,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屡屡挑事,甚至发生了炮艇侵闯事件,更早的时候,菲律宾还擅自割断中方设置的海上屏障,如今又在仁爱礁屡屡挑衅,菲律宾的挑衅行为越来越大胆,手段也越来越直接,性质越来越恶劣,这背后体现出来的野心和图谋,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菲律宾无非就是想达成两方面的目的,第一就是通过不断制造事端和美国的舆论支持,不断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中国在南海威胁菲律宾所谓主权的形象,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最终把黑的说成白的,把中国的说成菲律宾的,第二就是试图在南海地区挑起事端,从而制造机会让美国实质性介入,以实现对仁爱礁和黄岩岛的控制和占领。
对此,我们中国自然要警惕,除了有理有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外,还要有更具体的预案,如果菲律宾下次还挑衅,甚至将事态再升级,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掌握主动。当然,对于菲律宾,我们也要告诫他们,要吸取阿基诺三世政府的教训,停止肆意侵犯和挑衅中国,回到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正道上来。如果一味地把美国许下的“和菲律宾站在一起”的口头承诺视为护身符,那最后真的自毁基石,成了美国的棋子。而在仁爱礁的那艘“坐滩”军舰已经残破不堪,马上就要随风飘摇的前景下,菲律宾早就该将这场演了数十年的闹剧画上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