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学习节奏很紧张,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全副武装”,
课堂上认真听讲,下课后积极完成作业,假期还报个辅导班。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优秀,有的却总是差点意思?
其实,拉开孩子们差距的,并不在于老师讲得好不好、作业完成得精不精细,
甚至不在于报了多少辅导班。
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有没有“自驱力”。
所谓“自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自己想学、想懂、想进步的内在动力。
有了这种动力,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智商和天赋有差别,
但决定上限的,不仅仅是这些天生的条件,
更多的是,他们内心有没有一个主动学习的“小马达”。
不过,现实情况是,自驱力这种能力非常稀缺、非常难得。
大多数孩子学习的动力,并不是源于自己想学,
而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甚至只是为了考试拿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分数。
他们没有目标,更没有方向,自然谈不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不少家长寄希望于辅导班,觉得花钱就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其实,辅导班和刷题班的作用,更多是“兜住下限”。
辅导老师可以帮孩子短时间内梳理知识、提高分数,
但如果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靠外力维持的进步是不长久的。
相反,如果孩子具备了强大的自驱力,再加上辅导老师的辅助,
这种结合就会让学习进步得更快。
辅导班的作用此时不再是“救急”,而是“助力”。
所以,家长们需要明白:
辅导班不是万能钥匙,真正能决定孩子上限的,是他们的自驱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自驱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而自主学习的核心有两点:多重复,深思考。
多重复,是为了让知识稳固记忆。
比如英语的学习,单词、短语、语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悉。
每个单元的单词如果能读七八遍,文章背到滚瓜烂熟,基础知识就会掌握得很扎实。
深思考,是为了真正理解知识。
像数理化这样的学科,光靠听课是不够的,
孩子需要自己动脑琢磨,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逻辑和规律。
比如物理的学习,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
理解概念、公式,这是基础;
研究例题,弄清楚知识点的运用;
练习基础题,巩固所学;
挑战难题,锻炼思维能力。
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练习的知识,才会真正变成孩子自己的。
培养孩子的自驱力,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家长要学会“放手”。
别总是替孩子安排学习,适当让他们自己制定计划,
比如寒暑假预习下一学期的课本,不求懂多少,
关键是让孩子尝试主动学习的过程。
老师要少“灌输”,多启发。
与其直接给答案,不如多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帮助他们建立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自驱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会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
试着从以下几个小习惯开始:
制定小目标:比如本周记住多少单词,下次考试数学提升5分。
安排时间表:每天学什么、复习什么,条理清晰。
多动手、多总结:查资料、做实验、画知识框架图,让学习更有趣。
反思和改进:学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下次可以更高效。
有自驱力的孩子,学习是一件让他们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
而没有自驱力的孩子,学习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从现在开始,不妨试着主动去想一想、动一动脑,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
你会发现,学习其实可以变得很有趣,也会越来越轻松!
寒假期间,推荐大家观看我们精心准备的纪录片——《人民日报推荐:这7部纪录片激发孩子内驱力,助力自律成长!附观看链接》,
里面有不少让孩子找到内在动力的好方法,这个寒假,一定要抽时间让孩子看一遍!
加油吧,未来属于会主动学习的人!
你家孩子是一个有自驱力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