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大舞台上,家访一直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剧目,可最近在有些地方,这出戏却演得有点尴尬。寒假本是班主任们深入学生家庭、共话教育的好时机,然而,不少班主任却在热情满满的家访路上,被家长们的各种理由拒之门外,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入户家访真的已经穷途末路,成了被时代抛弃的“老古董”?
当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访就像那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教育的土壤。老师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家长们早早备好热茶,孩子们趴在窗口翘首以盼。那时的家访,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家校紧密相连的温暖纽带。可如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电话、微信成了家校沟通的“新宠”,入户家访似乎成了不合时宜的“老黄历”。
一位初中班主任满心期待地准备寒假家访20户家庭,结果6户直接拒绝,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家里太乱没收拾”,有的担心隐私泄露,更多的则觉得有啥事儿线上说就行,何必非得上门。就像一位金融行业的家长吐槽的那样,老师突然上门,就跟客户突击检查似的,压力山大。
家长们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在这个“私人领域神圣化”的时代,家庭就像一座城堡,是人们守护隐私的最后防线。谁也不想让自己生活的“一地鸡毛”被外人窥探,尤其是那些家庭情况复杂的,单亲家庭、居住局促的,他们更希望把生活的不易藏在门后。而且,家长们还担心老师会对家庭状况片面解读,影响孩子的教育公平,这就像在孩子的未来道路上埋下了一颗不确定的“雷”。
然而,入户家访真的就毫无价值,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曾经有位班主任去家访,发现一个上课总打瞌睡的孩子,原来是每晚都要在父母的小餐馆帮忙到很晚。如果没有这次家访,老师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孩子背后的艰辛。可见,家访能让老师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这是电话和微信无法给予的“现场直播”。
面对家访遇冷的现状,教育部门及时发声,为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家访形式应多样化,尊重家长意愿是关键,可以在学校、咖啡馆等公共场所进行,让沟通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老师也应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耐心,真诚地向家长解释家访的意义,消除他们的疑虑。
倘若我们能在家访这件事上多一些理解与变通,多一些创新与尝试,或许入户家访就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华丽转身。比如开展“线上家访”,既能满足沟通需求,又能保护隐私;推出“主题式家访”,提高效率,让家长更易接受。
如果我们继续对入户家访的困境视而不见,不积极寻求改变,那么家校之间的鸿沟可能会越来越深,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家校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灵活的沟通桥梁,让教育的阳光照亮孩子成长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