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市总工会打造多元解纷平台,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见效(引题)
织密职工权益基层治理“维护网”(主题)
杨明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张涛
“听说工会在各个街道设立了法律服务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值班律师反映了情况,没想到20天就帮我们追回了拖欠的工资。”日前,山东青岛职工胡女士向市北区总工会打来电话,感谢工作人员帮助其讨回欠薪。
这样贴近群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站,在青岛共有145家。服务站在醒目位置悬挂劳动争议化解工作流程,职工可以直观了解争议纠纷化解情况;站内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提供律师固定时间段坐班和职工电话预约点单式服务两种服务方式,供职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结合自身工作时间进行选择。
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坚持以职工诉求为中心,通过打造实体化法律服务机构,构建“1+12+145”三级体系,探索“监督+体检”“预警+联动”双向联动模式等举措,打造高标准多元解纷平台,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落地见效。
三级体系织密基层“维护网”
2020年以来,青岛市总构建起“1+12+145”三级体系,高质量打造工会实体化法律服务机构,织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维稳促安基层治理“维护网”。
成立1个市级中心。引入法院、人社、司法、信访等资源,配备接访室、调解室、联动办公室、热线办公室、仲裁派出庭、档案室等功能室,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协商调解、代理仲裁诉讼等“一站通办”维权服务。
建立12个区市服务机构。推行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案源、有绩效“六有”标准,全市12个区市、功能区全部建立实体化、规范化法律援助机构,为工会统一、规范、高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现实保障。
布局145家职工法律服务站。联合市司法局,依托镇街司法所设立镇街职工法律服务站,夯实“15分钟职工法律服务圈”实体基础。结合各类工会驿站建设,部分站点选址汽车城、商贸城、港口、平台企业等场所,密切联系辖区企业,及时解答职工咨询、调解争议纠纷,大量园区内的争议纠纷得到灵活高效化解,实现劳动争议“不出厂”。
双向联动实现预防在先、化解在前
为将矛盾纠纷抑制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青岛市总探索“监督+体检”“预警+联动”双向联动模式,实现职工维权工作的预防在先、化解在前。
聚焦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维护,青岛市总将重心放到源头预防化解矛盾上,与市检察院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联合人社部门建立劳动者维权双向联动机制,发现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工会可通过“一函两书”为职工维权。同时,联合市人社局将“劳动用工法治体检”纳入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主要内容,对“体检”合格的企业,次年可以免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书面审查。
2022年以来,累计发出“一函两书”375份,化解问题600余个;免费“体检”企业2524家,受检企业劳动争议大幅下降70%,有效遏制劳动争议案件增长过快态势。
2023年,青岛市总创新“大数据监测预警+跨部门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对劳动争议风险隐患进行超前预警和联动化解。“该机制由大数据信息共享、预警信息联合排查、跨部门联动处置、反馈评价4个分机制组成,取得预警先一步、排查早一步、处置快一步、研判多一步的效果。”青岛市总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推进以来,累计预警企业809家,覆盖职工65.7万人,协同处置重大风险隐患340件,直接减少仲裁立案660件,实现劳动争议隐患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
整合资源“串珠成链”
聚焦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青岛市总主动“穿针引线”,链接司法、人社、法院等部门,构建起全周期全链条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发挥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在青岛市劳动仲裁立案大厅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工作站,在立案前调解劳动争议;依托仲裁机构工会法律援助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站,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仲裁等服务;对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工作,在线调解劳动争议。
2020年以来,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7万件、诉调对接案件6340件,解答法律咨询6.51万件,帮助职工挽回损失3.6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总将工会参与立法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将职工法律维权体系纳入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且推动法治工会建设。其中,有两家工会组织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
同时,建立领导接访、领导包案等制度,在法治轨道上办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联合市民政局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购买社会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规范运行、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2022年以来,青岛全市工会受理12351职工热线诉求2710起,涉及金额4956.42万元,为职工索回拖欠工资等2617.97万元。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