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身体给出的警告,并不是剧烈疼痛或明显不适,而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
如果你经常感到胸口闷、走几步就累,或者早上醒来总觉得心慌,这些看似琐碎的变化,可能并不简单。心脏缺血,就是这样一种“沉默而危险”的状态。
问题是:它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向你发出信号?

很多人以为心脏出了问题,都会表现为突发心痛或倒地不起的“急性发作”。但心脏缺血往往是个长期悄悄推进的过程。
以下5种身体表现,就是它在“敲门”,但你可能没意识到。

你是不是常常感觉胸口发闷,尤其在爬楼梯、赶公交、提重物这种需要“用力”的时候?有时还会觉得胸口像被压了一块砖,喘不过气来,但又说不清哪里痛。
这类情况,很多人会归咎于“累到了”或是“呼吸不过来”,但其实是心肌在缺血。当心脏供血不足,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就会引发胸闷甚至隐隐作痛。尤其在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缺血会更加明显。

有些人还会感觉这种闷痛从胸口放射到左肩、下巴或者后背,但痛感并不剧烈,所以经常被忽视。这类情况其实比那种“突发心痛”更危险,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冠状动脉狭窄已经比较严重了。
2.突然没力气,连走路都开始“掉电”你有没有遇到过明明睡了一觉,早上醒来却觉得整个人虚得不行?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平时能提的东西现在提起来都吃力?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不是你变懒了,而是心脏输出能力下降了。

当心脏因为缺血而无法有效泵血,全身的血液循环都会受到影响,肌肉供氧不足,自然就会出现乏力、耐力下降的表现。这种“掉电感”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累积的。
尤其是中老年人,突然从原本能爬三层楼变成一层楼都喘,或者早上起床没精神、下午特别容易困,这背后很可能是心脏供血出问题了,而不是单纯的“年纪大了”。

心脏缺血的时候,它并不会“沉默”,而是会“跳错拍”。有些人会感觉心跳忽快忽慢,甚至突然一阵猛跳,之后又恢复正常。这不是简单的焦虑或喝咖啡太多,很可能是心律不齐。
当心肌缺血时,电信号传导会受到干扰,导致心跳节奏紊乱。尤其是夜晚安静时,很多人会更明显地感受到心跳“扑通扑通”地跳,有时甚至会被自己的心跳惊醒。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发生,千万不能忽略。

更危险的是,有些心律异常是“无症状”的,只能靠心电图才能发现。如果你在平静状态下经常感到心慌、胸口“发空”,甚至有种“命悬一线”的短暂感受,这很可能是心脏给你的紧急预警。
4.睡觉时突然憋醒,或者早上醒来脚肿心脏缺血还会影响身体的“水循环”。有些人晚上睡觉时会突然被憋醒,坐起来喘几口气才缓过来,有时候甚至要靠垫高枕头来睡。这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积液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信号就是——下肢水肿。如果你早上醒来发现脚踝、脚背肿了,一按一个坑,这不是喝水多了那么简单,而是心脏回流能力变差,导致体液在下肢堆积。
这类水肿和肾病、水盐代谢异常不同,往往随着活动会减轻,但每天早上都肿,反而是心源性水肿的典型表现。长期下去,甚至会出现腹胀、胃口差,因为腹腔也可能因循环不畅而积液。

很多人会说,情绪一激动就觉得胸口发紧,甚至有点冒冷汗。这时候往往会被误以为是“气到了”“血压高”,但这种情况多数是心脏对情绪应激反应过度的表现。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脏来说是一次“负荷测试”。如果本身心脏血管已经狭窄,心肌供血不足,那这种情绪刺激就可能引发短暂性心肌缺血。


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本身血管条件就差,情绪波动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些人甚至会在情绪激动之后发生心绞痛或者“应激性心肌病”。
如果你在生气、紧张、过度悲伤之后经常出现胸口紧绷、喉咙发堵、手心出汗的情况,千万不要只靠“深呼吸”来缓解,这可能是心脏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很多人觉得心脏病是“老年人”的问题,年轻人不会有事。但现实是,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长时间熬夜、高油饮食、情绪压抑、缺乏运动,这些生活方式让三四十岁的心血管状况比父母那一代还差。
女性早期心脏缺血的症状比男性更隐蔽,比如会表现为疲劳、睡眠差、情绪低落,而不是典型的胸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被误诊为焦虑或更年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表现,尤其是同时出现两种以上,建议不要再拖延,别等到心肌梗死才追悔莫及。心脏缺血是可逆的,早发现就能早干预。
想知道自己的心脏血管到底怎么样,除了体检时做个心电图,更要留意自己的身体“用起来”的表现。比如爬楼时会不会心跳加快、走快点会不会喘不过气、晚上睡觉是不是总得垫高枕头……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心脏答卷”。

别等心跳停了,才想起它曾提醒过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冠心病防治指南》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0年版
2.《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第101期
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