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没能改变中国想法?布林肯遭记者追问,撂下狠话:走着瞧

思真聊武器 2025-01-09 19:58:50

为何美国没能改变中国的想法?布林肯遭记者追问,撂下狠话:走着瞧!

近日,英媒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进行了专访,这位即将告别岗位的外交领导人在采访中大谈拜登政府的外交作为,尤其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表现。

然而,他的话题一转,又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指责中国在俄乌冲突中“表里不一”。

布林肯说,中国表面上宣称支持乌克兰和平,但实际上却给俄罗斯提供了关键援助。

他认为,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实体的制裁让中国付出了一定代价。

面对布林肯的侃侃而谈,记者一针见血的指出,中俄贸易量并没有因此减少,追问布林肯“为何美国没能改变中国的想法?”

“这并不是开灯关灯”布林肯辩解道,施压中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的行动一定是中国不喜欢的。

布林肯表示,接下来也就是最近几周,美国还将展开更多行动,最终会让中国“陷入日益困难的境地”。

布林肯这话算是给中国撂下狠话:咱走着瞧!

当然,布林肯对于未能让俄罗斯在战争中失败感到遗憾。

在他看来,俄罗斯之所以能撑到现在,背后是由于中国的支持。

但真是这样吗?其实真实的原因布林肯心知肚明,但美国人都不愿意提。

本号浅析,原因有二:

其一,俄罗斯自身有着庞大的资源、人口和军事工业基础,这使得它有能力长期维持战争。而中国的支持角色更多是辅助性质,并非根本性支柱。

其二,中俄之间利益休戚相关"唇亡齿寒",如果俄罗斯被削弱,那么中国恐怕也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

过去三年不仅是俄乌冲突爆发的三年,也是中国面对巨大国际压力的一段时期。中国不但要独立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还要承受被视为“援俄”国家的压力。

然而,正如英国记者所指出的,美国始终没能改变中国的立场。

究其原因,中国深知如果俄罗斯被击垮,那么自身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

换句话说,帮助俄罗斯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因此,美国想要通过施压来改变中国的战略考量,注定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

布林肯在采访中虽言辞强硬,实则反映出了一丝无奈。这种无奈不仅显现于中俄关系的坚韧,也体现在美国没能成功分化中俄同盟。

不仅中国在援助俄罗斯的过程中有其战略考量,俄罗斯在接受中国帮助的同时,也在精心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和利益,这使得外界势力难以轻易撼动中俄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从过去的“接触政策”转变为更为直接的对抗策略。

过去,美国曾希望通过经济开放来促使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期待着一种“和平演变”的局面。

然而,中国则采取了“糖衣留下来、炮弹打回去”的策略,充分借助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提升国家实力,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色,避免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

这种策略的成功让美国感到意外和失望,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全面爆发之后,中美关系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而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使情况更加复杂。当美国试图孤立俄罗斯时,中国选择以客观和理性的方式看待这场危机,与西方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使拜登政府倍感压力,美国不仅在对抗俄罗斯,还希望将中国拉入这场国际纷争。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美国所愿。美国原本推动的“去中国化”战略,想让全球产业链移出中国,以削弱中国的制造业优势。

但事实上,产业链并没有大规模转移,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企业甚至选择回流中国。

特斯拉、德国大众等国际巨头也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这些都显示出美国试图通过多种手段改变中国的计划未能奏效。

布林肯等美国官员谈论的制裁计划,更是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笑柄。

美国曾对俄罗斯实施的严厉制裁希望能对中国产生同样的效果,但结果事与愿违。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高技术物项出口管制,精准打击了美国的军工产业链。

尤其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未能彻底扼制中国的发展,反而让中国在全球成熟制程芯片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有望实现“芯片白菜化”。

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主动权已大不如前,问题的关键已经从“想不想”变成了“能不能”。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或许更多地需要担心如何应对可能来自中国的反制措施,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即使像布林肯这样的外交官再能言善辩,也难以扭转这一趋势。

0 阅读:27

思真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