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蒋介石炸黄河大堤,淹死了多少日军?很意外

南斋孤风中 2024-12-24 20:28:03

1937年的中国,可以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现在又盯上了华北和华东。

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

先拿下北京,再直插中国心脏。

日本人觉得,最多三个月就能让中国投降。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军找了个莫须有的借口说丢了一个士兵,就开始在卢沟桥附近耍横。

结果这一打,就把整个中国都卷进了全面抗战。

从北平(现在的北京)到天津,日军长驱直入,占领了华北大片土地。

一个惊人的建议:决堤黄河!

战争的转折点,在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

这仗打得特别惨烈,让人触目惊心:

中国投入了70多万军队,包括当时最精锐的德械师、中央军主力。

日军投入了20万陆军,外加海军和空军的强大火力。

整整持续了三个月。

中方伤亡约30万人,日军也损失了4万多人。

上海很多工业设施被毁。

为什么要在上海打这一仗?

把战场从北方拉到东部,分散日军兵力。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打在这里可以引起国际关注。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30万同胞惨遭杀害。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青岛、连云港等重要港口。

5月,徐州失守,华东防线彻底崩溃。

日军约30万人,像铁钳一样夹击武汉。

从1938年1月到5月,短短5个月内,中国军队就损失了约40万人。

如果武汉被占,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危急关头,陈果夫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

决堤黄河!

先说说决堤前的准备工作,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

决策过程极其仓促,从提议到执行只用了不到48小时,没有对当地地形进行详细勘察。

更要命的是,没有通知当地百姓疏散。

决堤当天具体什么情况?

6月9日凌晨4点,工兵开始在花园口炸堤,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很多农民都在地里。

决堤口宽度最初约12米,第二天遭遇暴雨,决口扩大。

洪水快速向外扩散。

河南兰封县,当时正值麦收季节。

6月9日凌晨,洪水突然而至,很多农民还在地里收麦子,根本来不及逃生。

滚滚黄河水冲进来,房子、地里的庄稼、养的牲口,几代人的心血就这样被冲走了。

灾难远不止于此。

逃难的路上,日军还在不停地杀戮。

更要命的是,这些逃难的人连一口吃的都没有。

有的人只能吃树皮、草根充饥。

有的人,甚至几天都喝不到一口干净的水。

河南开封、商丘、周口,江苏淮安、宿迁,安徽蚌埠、阜阳等40多个城市和县城都被淹了。

被淹的耕地超过2000亩,这得有多大呢?

受灾人数超过4000万。

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整个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人口总和。

最后死亡人数超过89万。

光是在河南一带,因为饥饿和疾病死亡的人就达到300万。

有位老人回忆说:

"那时候,一家人能活下来一个就不错了。村里很多人家都绝后了。"

在开封城里,甚至出现了"人抱树而死"的惨状——很多人实在走不动了,就抱着树等死。

这场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更给幸存者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直到今天,很多老人提起这段历史,仍然会流下眼泪。

对日军影响多大?

炸开黄河大堤后,确实给日军造成了一些麻烦。

具体说说这些影响:

首先是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

日军引以为傲的坦克、装甲车在泥泞的黄泛区寸步难行。

原本能跑60公里的路程,现在可能连6公里都费劲。

有的装甲车陷在泥里,费了半天劲也拔不出来。

其次是补给出了大问题。

日军一向靠就地补给,占领一地就搜刮当地的粮食和物资。

可现在呢?

眼前是一片泽国,连根草都泡烂了,更别说找粮食了。

这样一来,确实让国军赢得了大约3个月喘息时间。

在这3个月里,得以转移和部署军队,准备下一步的抗战。

日军才死伤7400多人,而咱们中国老百姓却死了几百万。

就河南一个地方,就饿死病死了300万人。

这么一对比,差距大得惊人。

为啥会这样呢?

日本人早就知道消息了。

大部队都转移到高地上去了,水淹不着。

重要的武器弹药都搬到安全地方,还专门设了临时指挥所来应对水灾。

最气人的是,日军死伤那7400多人,还不是被水直接冲死的。

是因为第二天突然下了场大暴雨,他们有些运输车陷在泥里动不了,有些士兵来不及跑才造成的伤亡。

要不是这场及时雨,损失可能更小。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保密。

计划让对方知道了,那肯定是下不赢的。

这次日军提前知道了消息,等于是我们的“王炸”变成了“小点”。

在战争中,受伤最重的总是老百姓。

日军有枪有炮,还有情报网,能提前转移。

可老百姓呢?

种地的、做生意的、照顾家的,哪能说走就走啊?

付出的代价

但是,这么做值得吗?让我们算算这笔“账”:

从军事角度看:

确实延缓了日军进攻速度,争取了近3个月时间。

迫使日军改变进攻路线,放弃了从徐州直插武汉的计划。

保护了平汉铁路,为后续转移物资赢得了时间。

付出的代价:

40多个城市、县城被淹,2000多亩良田毁于一旦。

4000多万同胞流离失所,89万人直接死亡。

光是河南一地就有300万人因饥饿和疾病而死。

华北粮仓被毁,加重了抗战时期的粮食危机。

黄河改道,形成了长达9年的"宛如铁条"般的人工堤坝,灾区重建工作直到1947年才基本完成。

有个细节特别让人心酸。

1938年冬天,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河南采访,看到难民们在田野里挖野菜充饥。

一个老农民告诉他:

“我们已经习惯了逃难的日子,但最难过的是,连老天爷都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回家。”

这个决定,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有人说这是:“以农民的牺牲换取军事上的喘息”。

更糟糕的是长期影响:

黄河改道,导致原有水利系统全部瘫痪。

大量土地被泥沙覆盖,农业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灾民大量外流,社会秩序混乱。

疫病在难民中蔓延,造成二次伤亡。

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百姓,有些决策者把军事利益凌驾于民生之上。

打仗,不能光想着一时痛快。

炸堤确实能挡住敌人,但是老百姓的命更重要。

这就像是为了打跑院子里的老鼠,把整个房子都炸了,得不偿失。

在战争中,有时候军事指挥官会面临艰难的选择。

但如果为了短期军事目标,而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

这样的决策终究是失败的。

因为保家卫国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吗?

在现代战争中,除了军事手段,是不是有其他方式来达到防御目的?

比如加强情报工作、提升科技实力、发展经济实力等。

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避免再次面临如此痛苦的抉择。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说的: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而在于警醒。”

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在任何时候,人民的生命安全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