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武臣之贤者”:郭琼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8-01 20:00:48

远观近鉴宋朝人•125·“武臣之贤者”:郭琼

宋朝军将

郭琼(893-964),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宋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二十》有传。

在观鉴郭琼其人之前,先说一点题外话——读《宋史·列传》至《郭琼传》,总有一点小小的骄傲。因为在千年前,郭琼可以说是我的“老乡”,而《宋史》撰者对郭琼的评价,也颇值得珍视。

《宋史·郭琼传》第一句话,是“郭琼,平州卢龙人”。所谓“平州卢龙”,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

卢龙县在传说中的尧帝时,属“尧分天下为九州”中的冀州,后舜帝“分天下为十二州”,比尧帝时多出并、幽、营等三州,卢龙属幽州;

大禹之后,其子启建立夏朝,卢龙再属冀州;

商朝取代夏朝,《史记·伯夷列传·索隐》记,“高汤三月丙寅封孤竹”,殷墟甲骨卜辞称“竹侯”,成书于西晋的《帝王世纪》记,“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孤竹国为商朝的“方国”,成书于唐初的《括地志》记,“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姬奭于燕地,建立燕国(因今河南省地前亦有燕国,史籍亦称北燕),建都蓟(今北京西南),姬奭为燕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记,燕国建立后,长期遭到在商朝初期就活动于其北部的古老民族“东胡”的侵扰;

周朝后期的战国时期,东胡逾加强盛,当时的燕国国君燕昭王不得不派“贤将”秦开到东胡做人质,与东胡约好,《史记·匈奴列传》记,“胡甚信之”,秦开长期生活于东胡,又得东胡信任,掌握了东胡的风土人情、地理军情,约在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之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在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辽宁辽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其中的辽西郡治所不明;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沿置辽西郡,汉朝亦沿之,秦汉两朝辽西郡的治所均在阳乐县(今辽宁义县西),辖境大致为今河北迁西县、唐山市以东,辽宁医巫闾山、大凌河下游以西及长城以南地区,大约燕国首置的辽西郡,治所、辖域与之大致相当;

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在辽西郡设置肥如县(故城在河北卢龙县西北三十里潘庄镇沈庄村),《左传》记,东周前期的春秋时期,鲁昭公十二年(前530),晋国名将荀吴灭都城在今河北藁城的肥子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索隐》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这是目前所见在卢龙最早设立的县级建置,东汉沿之;

三国魏时,曾将辽西郡与阳乐县治所同移至今卢龙县东南,肥如县继续设置,西晋沿之;

南北朝时期,卢龙县地曾先后归属前燕、后燕、北燕,肥如县继续设置,后燕时,将辽西郡治所迁至肥如县治;

北魏天赐四年(407),以肥如县治为治所,设立平州,这是卢龙成为平州治所的先声,北魏太延五年(439)统一北方,分肥如县地,在今卢龙县城设置新昌县,与肥如县并存,后又分辽西郡地,以新昌县治为治所,设立北平郡;

北齐武平五年(574),废治所迁到肥如县治的辽西郡入北平郡,不久,将平州州治从肥如县治迁至新昌县治,新昌县治亦即后来的卢龙县城成为平州、北平郡、新昌县三个行政设置的治所,北周沿之;

隋朝取代北周,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废平州,三年(583),废北平郡,复设平州,六年(586),废肥如县,县地并入新昌县,十八年(598),改新昌县为卢龙县,“卢龙县”之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隋炀帝大业初年(605,一说三年,607),又废平州,置北平郡,治卢龙县城,末年(619),改卢龙县为肥如县,北平郡治所移至临榆县(治今河北抚宁县榆关镇);

唐武德元年(618),将北平郡治所迁回肥如县城,改称平州,二年(619),肥如县复称卢龙县,天宝元年(942),改平州为北平郡,二年(743),在卢龙县城设立军事机构“卢龙军”,统兵万人,卢龙成为重要的军事机构驻地,乾元元年(758),改北平郡为平州;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契丹天赞二年,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取”平州;

辽保大三年(1123),金天会元年五月,金国攻取平州;

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攻取平州,改平州为兴平府,中统元年(1260)七月,改兴平府为平滦路,大德四年(1297),改平滦路为永平路;

明洪武初年(1368),沿袭元代旧称,二年(1369),改路为府,称平滦府,四年(1371)三月,改称永平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平州归清;

民国初年(1912),裁卢龙县,沿置永平府,二年,改永平府为永平县,三年,复称卢龙县。

我的家乡滦南县,隶属于唐山市,现在与卢龙县相隔滦州市、昌黎县两县(市),远不相接,但在历史上很长的时期,或曾为卢龙县地,或曾为以卢龙为治所的平州、北平郡、平滦路、永平府管辖。

与卢龙县一样,滦南县在尧舜禹时期,为冀州、幽州属地,商朝则同为孤竹国地,西周分封燕国,或为东胡地,燕国“秦开拓边”、设立辽西郡以至秦统一中国,县地不见县级地方行政设置。

《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记,汉高祖六年(前201)三月,封“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的摇毋余封为海阳侯,置海阳侯国,食邑一千八百户,海阳侯国都城即今滦南县马城镇马城村。

海阳侯国传四世,齐信侯摇毋余、哀侯摇招攘、康侯摇建、哀侯摇省。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侯摇省去世,无后,海阳侯国除”,改海阳侯国为海阳县,“当时的海阳县幅员辽阔,今滦县、滦南、乐亭,唐海、昌黎县西部、丰南区东部,唐山市区以东大片区域均归其管辖,县治在马城。

三国魏、晋、北魏因之。

北齐高洋天宝七年(556),省海阳县入肥如县。辽西郡的海阳县,从设置到撤销,经历700年。”(见《烟台晚报》2015年12月31日第32版,《历史上有几个海阳县》)文中的“马城”,即今滦南县马城镇。这是滦南县域内目前所见最早的县级地方行政设置。

又据《汉书·卷二十八·右北平郡》,“属幽州……县十六……夕阳,有铁官。”夕阳县,后人考证,“在今滦县西南”,有的更直接说,“西汉置夕阳县(今河北滦南县马城乡),属右北平郡。东汉废入海阳县(在今滦县西南)。”但夕阳县的具体设置、裁撤时间不明。

以今滦南县马城镇为治所的“海阳县”(含“废入”的“夕阳县”)于北齐高洋天宝七年(556)并入“故城在河北卢龙县西北三十里潘庄镇沈庄村”的“肥如县”后,今滦南县域内未见县级设置,直至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今滦南县县地一直是肥如、卢龙县属地。

《新唐书·地理志三》“平州北平郡”条记,“县三:……马城。(中。古海阳城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城东有茂乡镇城。)”

后人考证,此马城县“治今河北滦南县东北马城”。

马城县的存在时间也比较长。契丹(辽)天赞二年(923)春,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攻取卢龙为治所的平州,分平州地置“滦州永安军”,属“平州辽兴军”,辽世宗时(947-950),滦州辖义丰(附滦州城,治所同滦州)、马城、石城等三县。辽保大二年(1122),滦州归金,三年(1123),金分马城县地设乐亭县,滦州辖义丰、石城、马城、乐亭等四县及榛子镇(在今滦州市)、新桥(在今乐亭沿海)二镇。金崇庆二年(1213),滦州入蒙古(元),元太祖十年(1215),改平州为兴平府,辖滦州,至元二年(1265),撤义丰县入滦州,次年再置,四年(1267),撤马城县,县地大部并入义丰,少部并入乐亭县。

此后,马城县再未设置,马城县共计存在528年。

明洪武二年(1369),义丰县并入滦州,滦州辖乐亭一县。

清顺治元年(1644),滦州入清,不再辖县,今滦南县地属滦州。

民国二年(1913),裁撤府州,滦州始称滦县,属直隶省永平府。同年,裁撤永平府。

民国三年(1914),省下设监察道,直隶省在天津设立津海道,津海道治所在天津,滦县归其管辖,与卢龙县成为平级的县级地方机构。

民国三十五年(1946)五月,中国共产党抗日抗日政权在以倴城为中心的滦县南部地区建立“滦南县佐公署”,驻地倴城,从此,“滦南县”这一地名,出现在古孤竹国、辽西郡、平州、北平郡、平滦路、永平府曾经管辖的地域。

以卢龙为核心的古孤竹国、辽西郡、平州、平滦路、永平府地区,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如在《史记》列传中位列第一、周武王伐商时“叩马而谏”、“义不食周粟”、被孔子誉为“求仁得仁”的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兄弟,乐亭县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今滦南县绳各庄人、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等等,可称人杰地灵。

辽西郡

《宋史》所记的郭琼与这些人相比,几乎是“籍籍无名”,但毕竟在史籍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且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还是值得这一方的后人尊敬。

《宋史》本传记,郭琼的祖父郭海曾任平州“两冶使”,管理域内两个冶铁作坊的事务,郭琼的父亲郭令奇曾任“卢台(今天津宁河芦台镇)军使”。郭琼少年时就以勇敢、有力闻名,曾在契丹任由契丹、汉族军兵组建的部队的将领“蕃汉都指挥使”。

后唐天成年间(926-930),郭琼率领族人投归后唐,后唐明宗李亶任命他为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团练使,改任商州(治今陕西商洛)刺史、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刺史。

清泰初年(934),郭琼改任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当时的阶州城墙、营垒不完备,前蜀屡次侵扰,郭琼为之忧虑,把州城迁移到有险可守的地方,百姓才免受战乱。

期间,郭琼接受朝廷诏令,攻打为前蜀所据的文州(治曲水县,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攻取二十余座营砦,生擒后蜀数百军兵。

后晋天福年间(936-942),郭琼改任警州(治今宁夏平罗县西南姚伏镇),适逢当地羌族、吐谷浑族骚乱,朔方节度张希崇向朝廷上表,推荐郭琼担任军将“部署”,与郭琼一起率军将其讨平。

战后,郭琼移任内地,连续担任滑(治今河南滑县)、坊(治今陕西黄陵隆坊镇)、虢(治今河南灵宝)、卫(治今河南卫辉)等四州地方官。

开运初年(944),初即位的后晋出帝石重贵拒绝向契丹称臣,正月,契丹征伐后晋。后晋迎战,郭琼出任“北面骑军排阵使”。

二年正月,后晋在阳城(今河北保定青原区阳城镇)一带大胜契丹,郭琼“战功居多”。战后,郭琼改官职为沂州(治今山东临沂)刺史,实任荆口砦(今址不详)主兼东面行营都虞候,生擒莫州刺史赵思献给朝廷,改官职为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刺史,不久,出任“北面先锋”都监。

契丹攻灭后晋,盗贼蜂起,山东闹得最厉害,契丹国主、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郭琼回任沂州,平定盗贼。郭琼接令,即日单骑赶往沂州,群盗早知郭琼威名,相继逃遁。

后汉乾祐年间(948),南唐攻打密州(治今山东诸城),朝廷任命郭琼为“行营都部署”迎敌,郭琼尚未到达,南唐军回撤。

此时镇守青州(治今山东青州)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刘铢仗恃是后汉的“佐命旧臣”,称病不到京城汴梁朝拜新即位的皇帝刘承祐,将相大臣担心刘铢难以控制,先派郭琼与卫州刺史郭超率领所部进驻青州。

刘铢内心不安,摆酒宴请郭琼,暗中在幕后埋伏壮士,意欲杀害郭琼。但郭琼预计刘铢会有所图谋,不让随从跟随,从容入席,略无惧色,刘铢不敢动手。

郭琼趁机为刘铢分析抗从朝廷的祸福,劝解刘铢入朝。刘铢被郭琼感悟,治办行装,准备入朝。稍后,朝廷征召刘铢的诏书到达,刘铢在接到诏书的当天上路进京。

事后,郭琼改任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市颖州区)团练使,升防御使。其时占据朗州(治今湖南常德)的“武平军”联结荆、淮、广南等地割据政权合兵攻打以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为都城的“南楚”,后汉朝廷下诏,命令郭琼率领颖州驻军会合永清军(治贝州,今河北清河)节度使王令温所部攻打光州(治今河南光山),但恰逢后汉发生内乱,未能达成战果,郭威回朝,朝廷派他到河北地区巡查、统计兵甲粮草储积情况。

后周取代后汉,后周太祖郭威在京城汴梁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将郭琼召回京城,因为同为郭姓,任命他为管理皇族事务的代理“宗正卿”。

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继位,三月,周世宗征伐北汉,郭琼出任“北面行营”都监,后历任绛(治今山西新绛)、蔡(治今河南汝南)、齐(治今山东济南)等三州防御使。

在齐州任上,发生饥荒,郭琼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饥民。齐州百姓感激郭琼的恩惠,相继到京城向朝廷颂扬郭琼的德政,朝廷下诏,批准齐州为郭琼立“功德碑”。

宋朝取代后周的第三年即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郭琼向告老,提请退休,朝廷批准他以“右领军卫上将军”的职务退休,领取“右领军卫上将军”的全额俸禄。

退休后,郭琼到洛阳居住,于乾德二年(964)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宋史》撰者对《列传第二十》中所记人物未做评价,但《郭琼传》最后记,郭琼虽然起身行伍,但到地方做官,却有德政,而且尊礼儒士,向善不懈,是武臣中的贤者。

《宋史》撰者对列传中所记的武将多数评价较低,郭琼能得“武臣之贤者”的评价,非常难得。

后周太祖郭威

0 阅读:0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