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种出大产业,新洲徐古有本致富经

嘉祥说农业 2024-11-29 13:52:56

新洲徐古,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边缘,与麻城、团风、罗田交界,盛产双孢蘑菇而扬名,蘑菇品种繁多,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镇”的美誉。2006年10月27日,中国食用菌协会正式发文,授予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中华双孢蘑菇之乡”称号。

食用菌产业一度是徐古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工厂化生产的全过程,徐古历经25年的发展,原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第一代作坊式生产已成为历史,全街食用菌种植技术已升级为第五代工厂化、周年化、标准化生产模式。目前,全街食用菌企业12家,徐古蘑菇有10余个品种,各类鲜品总产超过2万吨,创产值2亿余元。

食用菌助力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初冬时节,正值双孢菇采收季。在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道周湾村,一座座菇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朵朵双孢菇圆润饱满,一派丰收景象。

双孢菇,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因其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在革命老区徐古街,一股“食用菌”种植热兴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11月26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看到,20余名菇农正在采摘新鲜双孢菇,每个人脸上都写满笑意,整个基地一片繁忙景象。

“这段时间双孢菇长势好,产量高,特地增加了人手来采收。”该基地负责人成桂良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产业园内一共有20个蘑菇棚,这段时间正是采摘旺季,每天送到农贸市场的双孢菇就有三千多斤。

徐古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不同革命战争时期均有不少革命前辈率部驻扎于徐古将军山周围,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食用菌产业一直是徐古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徐古人已有近30年的双孢蘑菇种植经验。

1997年,新洲区徐古镇从沿海引进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投资32万元新建1.5万平方米的试种基地,此后几年翻数番。2003年8月总规模达到240万平方米,全镇搭建菇棚2300多个,建立生产基地28个,参与菇业生产经营的菇农达到3600多户,形成了10万平方米的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区,10公里长的两大蘑菇走廊,各50万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块,兴起了“基地+农户”的大发展强势。自此,蘑菇产业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高峰时期,全街蘑菇种植面积达450万平方米,鲜菇总产5.2万吨,总产值近6亿元,相关从业人员2万人,为徐古赢得了“全国蘑菇之乡”的美誉。

目前,徐古街食用菌企业12家、种菇大户20户,各类鲜品总产超过2万吨,品种10余个,年产值2亿余元。

子承父业共续食用菌种植之路

跟随成桂良的脚步,记者走进周湾村双孢菇的菇房内,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菇香,只见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双孢菇,如同小精灵般整齐地排列在菌床上,长势格外喜人。

工人正在忙碌地将成熟的双孢菇采摘装筐,其中,有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显眼。他穿梭在各个层架间,接过上层工人装满的竹筐,熟练地递给分拣人员,他就是成桂良的儿子成文俊。

从事食用菌事业,对于成文俊来说是子承父业。他父亲成桂良也是种植食用菌的,主要种植双孢菇、草菇等品种。后来和朋友在许易村成立了武汉金新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2015年,20岁的成文俊回乡后,就跟随父亲的脚步摸索食用菌的种植。多年来,为了掌握和学习更高效的菌菇种植技术,成文俊通过在附近区域实地考察,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向种植大户学习以及网络自学等方式,不断掌握蘑菇种植技术要领和细节。就这样,靠着不断的努力与实践,他逐渐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同时也让他有了敢于尝试回村独立种植的想法。

“当时有了想回村创业的想法,面临了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其实我内心也很犹豫,觉得压力很大。”成文俊坦言,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父亲,他一直鼓励着自己,同时,街道技术人员不仅倾力帮扶,而且邀请省市专家作技术后盾,彻底解决了创业发展的技术顾虑。

2024年4月,成文俊回到成兴寨村准备创业。在街道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他整合了村内25亩地,建造了20个现代化的菇房,每个菇房占地200平方米。在菇房建设过程中,他结合外出考察的成果和原合伙基地的种植经验,精心设计了新型菇房,重点在方便操作、方便机械利用、方便控温控湿、减少杂菌感染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种植面积得到了有效利用,温湿度等得到合理控制,实现了节本增效、高产丰产。

“我是看到小成长大的,我们一家四口都来这里帮工,大家都支持他。”50岁的村民骆响林表示,这段时间大家早上都是4点来采收,晚上要忙到11点才回家,虽然忙碌,但是看到丰收的菇子心里十分欣喜。

成文俊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带动了近50名村民就业,预计明年将新建8个菇房,增加种植品类和加工产业,争取带动周边村庄更多人就业。

推行“种养加销”发展模式

近年来,由于徐古街种植蘑菇的农户较多,其中杏鲍菇的生产模式成熟、面积大,但是生产后的杏鲍菇废渣成为生产企业负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解决杏鲍菇废渣问题,成为徐古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陶应飞头疼的问题。

在陶应飞协调下,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马晓龙博士伸出了援手,马博士及团队常年扎根新洲基层,在徐古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为当地食用菌产业把脉问诊。在徐古的10余年时间里,马博士团队与徐古的技术人员共同摸索出来一种结合当地独有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一料三菇四用”种植模式,循环种植变废为宝。

陶应飞介绍,“一料三菇四用”的种植模式,是同一批培养料,先后生产杏鲍菇、草菇、双孢蘑菇3种菇类,最后的废料再制作有机肥,返回农田进行第四次利用。大幅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产量。

历经多年积累,徐古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徐古街一张靓丽的名片。除了聚焦食用菌产业延链补链,徐古街道还提档升级徐古食用菌产业园,建成现代化农产品分拣中心,引进智能化、现代化食用菌加工企业,全街食用菌种植技术已升级为第五代工厂化、周年化、标准化生产模式。

“我们收取村民种植的蘑菇,经过加工做成蘑菇罐头,再风干各种种类的蘑菇制成煨汤菌菇包,发往全国各地。”许易村鑫锦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周秀莲介绍,除了常规的鲜销外,蘑菇罐头生产也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公司正在进行扩建,配套建设冷库、洗消车间等,预计推出更多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小蘑菇,大产业,撑起一把把“致富伞”。徐古街道在聚焦产业延伸的同时,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商业模式,常态化开展电商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带动20名村民从事直播带货相关工作。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让顾客更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直播带货“遍地开花”,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新动能。

徐古街道相关负责人称,接下来将持续推进一街一品创建,依托产地标准化建设,运用“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绿色高质量、生态可持续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群众增收。

来源: 极目新闻

0 阅读:5

嘉祥说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