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郑洞国进京当官,夫人提出离婚嫁上海富商,20年后反悔求复合

温读pro 2024-07-15 09:03:04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提议,郑洞国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这两年对郑洞国来说,心理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知道在4年前,周总理询问郑洞国将来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还一口咬定打算回家种地。

这次出任国防委员,毛主席给他发了请帖,邀请他去家中吃饭。

郑洞国又是激动又是不安。

毛主席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百忙之中还会想到他,还要设宴款待他,他很荣幸,但想到这么多年没有给新中国做过什么贡献,她又很愧疚。

这次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家中,郑洞国发现,贺龙、叶剑英和鹿钟麟都在。

毛主席非常亲切,还亲自从沙发上站起来,点燃一根火柴,给郑洞国点了烟。

这一幕让郑洞国百感交集,他从没听说过蒋介石给谁点过烟。

在毛主席家中吃饭,郑洞国从刚开始的紧张到后来慢慢放松下来,毛主席和郑洞国谈了谈工作和马列主义的学习,随后毛主席像老友一样关心了郑洞国的家庭问题。

他听说郑洞国和妻子离异,鼓励他不要为生活之中的一些波折而灰心,要有达观的态度,以后还会重新获得个人的幸福。

毛主席又笑着说:“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还得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哟!”

两年前在郑洞国刚刚决定应周总理之邀迁居北京担任水利部参事之时,郑洞国的妻子陈碧莲怎么都不愿意跟他去北京,后来单方面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陈碧莲嫁给了一名富商,可后来陈碧莲又后悔了,希望子女们能够再撮合她和郑洞国复婚。

这又是为什么呢?

陈碧莲并非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大体的女人,相反,她貌美有才华,对政治局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郑洞国的原配夫人叫覃腊娥,青年时期的郑洞国是一名小学老师,在父母包办之下和覃腊娥结婚。

郑洞国和覃腊娥不算是自由恋爱,但是感情还算不错。

如果不是后来郑洞国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之后辞掉了小学教员的工作,也许这对夫妻能够平淡生活一辈子。

1930年,正在中原大战战场上的郑洞国收到了电报,她的夫人因为伤寒不治在武汉去世。

当时很多接受了新思潮的青年都对父母包办的婚姻是极其抵触的,对原配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情,甚至不承认老家的婚姻,追求自由恋爱。

但郑洞国不同,他对发妻是真的感情深厚,在得知妻子去世的一瞬间,郑洞国因为悲伤过度,直接晕了过去。

覃腊娥去世之后,郑洞国三年都没有走出悲痛,即便一直有人想要给郑洞国说媒,他并不同意。

三年后,郑洞国从团长升到旅长,这年,他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同乡肖忠贞。

肖夫人的堂妹就是陈碧莲,郑洞国在医院那会儿,正好陈碧莲来送饭,两人一见钟情。

几个月之后,郑洞国就和陈碧莲结婚了,那时候陈碧莲才17岁。

就是现在看陈碧莲的照片,人们都是相当惊艳的,她的美貌让人一眼难忘。

除了出众的美貌,陈碧莲还相当有才华,能写一手工整秀丽的小楷。

陈碧莲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担任江西上饶知事(县长)、江西省参议员、国会众议院参事,后来厌倦了政治,辞职后投身于法律和教育事业,他在高校担任教授,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律师。

陈碧莲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思想前卫,文化水平高,也怪不得郑洞国会对她一见钟情。

郑洞国对陈碧莲很好,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很感激陈碧莲这么多年对他家庭和生活的帮助,让他能在战场上安心打仗。

陈碧莲和郑洞国聚少离多,但只要军队回到大后方休整,陈碧莲听说之后肯定会去寻找郑洞国,哪怕路途遥远。

抗战期间,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的一批国军将领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时期,郑洞国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及长春守军司令官,在辽沈战役之中,郑洞国困在长春,陈碧莲相当担心,给郑洞国写了一封信。

“桂庭,你们被困在这孤城,到底要紧不?……你真太大意了,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种?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

这短短几句,可见陈碧莲对郑洞国的深深担忧和浓浓挂念。

在辽沈战役之前,在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就曾经讨论过,是否可能动员郑洞国起义。

在会议上,朱德评价:郑洞国这个人政治上不坏。

周恩来也说:“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

毛泽东最后决定想办法争取他能起义。

周恩来曾经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郑洞国尊重的老师,毛主席建议周总理给郑洞国写一封信,希望能动员他起义。

但是当时长春城内一片混乱,周恩来的信没有送到郑洞国的手上。

在辽沈战役之时,陈碧莲多次写信,劝丈夫能够投诚起义,她对解放战争做出的有益的工作,也是被肯定的。

当郑洞国决定放下武器率部出城之时,正好遇到了和他对战数月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

两人见到郑洞国的时候,立刻下车和郑洞国握手,郑洞国见共产党的干部对他这样尊重,心中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两位肖将军在司令部宴请郑洞国,郑洞国还颇有些不服气,不愿意去广播、登报,也不要参加公开宴会。

郑洞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解甲归田,当个老百姓。

两位肖将军也不勉强他,在经过他的同意之后,安排他去了后方哈尔滨看看,休息休息。

第二天,郑洞国和杨友梅等投诚的将领一起去了哈尔滨。

1948年10月22日,国民党放出消息:长春失守,郑洞国“壮烈成仁”,21日上午发出最后一弹,所属官兵300人亦全体殉职。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将军与陈碧莲及养女在上海寓所

其实郑洞国已经率部投降,陈碧莲根本不知道,当时就哭晕过去。

一直到10月底,陈碧莲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急匆匆从上海赶往哈尔滨和郑洞国团聚。

郑洞国因为战争落下一身老毛病,1950年胃病犯了,他要回到上海就医,路过北京的时候,周总理请他来中南海家中吃饭。

周总理询问他未来的打算,郑洞国还是很坚持回老家种地。

周总理亲切地开导他:“洞国,你还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你养好身体,随时都可以来参加工作。”

周总理这句话让郑洞国十分感动,他内心已经动摇了,答应周总理病治好之后听从老师的安排。

中共领导人对郑洞国一直非常尊重,郑洞国是看在心里的,这两年来,他肯定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心理斗争,最终才下决定参与工作。

在生死关头都不曾动摇的陈碧莲,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偏偏抛弃了郑洞国呢?

1952年,周总理邀请郑洞国去北京任职,郑洞国终于答应了。

郑洞国和陈碧莲商量,全家都搬到北京去,但是陈碧莲却不同意。

陈碧莲的理由很简单:“北京太冷,我不习惯。”

郑洞国已经应允了周总理,他不得不留下妻子一个人在上海,他则搬去了北京。

“北京太冷”,是陈碧莲不愿意离开上海的真实理由吗?

在1943年,郑洞国奉命前往印度列多,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

郑洞国安顿下来之后,陈碧莲专程乘坐飞机前往印度看望郑洞国。

当时飞向印度必须越驼峰航线,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航线,要忍受着寒冷、颠簸,随时可能有飞机坠落的危险。

而且当时军中的住宿条件是很差的,陈碧莲和郑洞国就挤在宿舍里面。

但大家闺秀的陈碧莲根本就不在乎,她就不是一个娇滴滴怕冷的女人。

没想到这次,陈碧莲给了郑洞国一个如此敷衍的理由。

一年之后,郑洞国收到了从上海寄来的离婚协议书,陈碧莲已经签字了。

郑洞国的愤怒可想而知,结婚这么多年,夫妻俩就没红过脸,现在说离婚就离婚,只有这一张纸,连见面谈一谈的机会也没有。

陈碧莲在提出离婚之前,无论是她的母亲还是弟弟都曾苦苦相劝,但陈碧莲的心意已决,无可挽回。

郑洞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还是同意离婚。

其实站在郑洞国的角度,从人生低谷之中走出来,与陈碧莲在哈尔滨重逢,妻子的不离不弃给与他极大的心理慰藉。

而陈碧莲最终却和他分道扬镳了,他的心伤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治愈,也怪不得毛主席都来安慰他。

他也许是想给自己和陈碧莲一个体面,他一生经历了这么多,自然最清楚一心想要离开自己的人,是怎么都留不住的。

郑洞国最终决定了同意离婚。

陈碧莲和郑洞国离婚之后,很快就和上海的一名富商钟某结婚了。

而郑洞国也在组织的关心之下,和第三任妻子顾贤娟结了婚。这年郑洞国52岁,而顾贤娟只有35岁。

可惜顾贤娟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到了1972年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后来郑洞国就一直一个人生活。

顾贤娟

那么陈碧莲选择的这条路结局会不会如她所愿呢?

陈碧莲婚后没多久,钟某企业被收归国有,从此以后一家子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不久之后,钟某也入狱了,出狱之后两人不得不搬到了苏州乡下去生活。

而钟某因为狱中生活落下了病根,他病逝之后,陈碧莲也只得重新回到了上海,靠着弟弟的补贴过日子。

陈碧莲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和郑洞国在一起的时候,都没有过过苦日子,五指不沾阳春水,而现在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

1972年,陈碧莲听说顾贤娟去世了,曾经觉得北京太过寒冷的陈碧莲赶紧从上海赶了过去。

20年不见面,现在两人的头发都白了。

陈碧莲在北京的时候就住在老友侯镜如、黄翔先生家里,她在北京逗留了一段时间。

陈碧莲这次来北京就是想要和郑洞国复婚的,但当年陈碧莲自私的选择还是让郑洞国留着心结,他拒绝和陈碧莲复婚。

在陈碧莲住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郑洞国就和陈碧莲见过一次面,还是带着顾贤娟生育的女儿一同去的。

这次见面,两人感觉都已经陌生了,郑洞国送了一些礼,一直都很客气。

虽然郑洞国的儿女们都表示支持父亲和陈碧莲老来做个伴,但是郑洞国不同意,没有人能够劝得了。

陈碧莲只能带着失望离开。

20世纪80年代,陈碧莲年纪大了,老无所依,无奈之下以郑洞国前夫人的名义,写信给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希望能够得到照顾。

同时,她也写信给了顾贤娟的女儿,希望她能劝一劝郑洞国,帮自己一把。

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之下,陈碧莲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陈碧莲虽然和郑洞国没有子女,但对郑洞国的孙辈非常关心,她时常给他们寄来饼干和糖果,要知道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都是非常稀罕的零食。

郑洞国的孙辈都喊陈碧莲“上海奶奶”,他们去上海出差办事的时候,都会专程去拜访陈碧莲。

陈碧莲到了晚年还留着一个旧碗柜,那是她和郑洞国生活时用的家具,也是唯一一件留下来的家具了。

但是无论孙辈怎么和陈碧莲往来,回来和郑洞国怎么说起陈碧莲,郑洞国都保持沉默。

有时候,陈碧莲还会托孙辈给郑洞国送她亲手做的红烧肉,这是郑洞国年轻时最喜欢吃的,但郑洞国对陈碧莲的一切都是冷漠的。

其实家人都很喜欢陈碧莲,也希望两位老人能破镜重圆,但儿孙一提,郑洞国就会不悦,到了后来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不再提了。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去世,陈碧莲从上海赶来参加了郑洞国的遗体告别仪式。

这正是北京最冷的时候,而陈碧莲现在依旧十分悔恨。

2000年国庆节,郑洞国的孙子郑建邦再次去上海看望陈碧莲,陈碧莲依旧在怀念往昔,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和郑洞国在一起的20年。

她说这辈子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和郑洞国离婚。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