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的传承与申遗
中国春节,这个源远流长的节日,终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认可,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一次珍贵贡献。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刻在每个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传承。

二 春节习俗
春节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生活和祭祀活动。那时,岁末年初,人们会举行祭祀,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各种庆祝,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新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看春晚……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春联是春节的重要符号,它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用以驱邪避凶。如今,春联已经成为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祝愿的方式。每一副春联都蕴含着诗意和哲理,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展望。


喜欢请关注安哥,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灯笼则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在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灯笼。它们不仅照亮了夜晚的道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灯。在古代,灯笼还有指引亡魂归家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放鞭炮的习俗源于古代的驱邪说。相传,鞭炮的声音能够驱赶邪气和不祥之气,带来好运和健康。虽然现代社会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许多地方限制了燃放鞭炮,但这一习俗仍然在一些地区保留,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在这个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互致问候,共叙亲情。这种家庭观念的强化,使得春节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团圆饭是春节的高潮,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其乐融融。这顿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家人情感交流的桥梁,是对家的认同和对未来的期望。
发红包是比穿新衣更春节期间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无论红包多少,都是孩子们一年的期盼,这也代表好运呢。
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播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视节目之一。它凝聚了全国观众的目光,通过歌舞、小品、相声等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风采。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亿万华人共同的记忆和文化纽带。



三 春节走有望成为全世界的节日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搭建了桥梁。春节的庆祝活动,如今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以及越来越多非华人朋友的共同节日。
春节的申遗成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春节的精神,让这份传统的仪式感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份独特的文化庆典中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它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安哥写于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