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印度命运的普拉西战役

车界剪辑 2021-08-01 10:20:00

克莱武面对的敌人,无疑是一切将军的噩梦。西拉赤·道莱亲自统率的孟加拉大军多达5万多人,其中包括1.8万名骑兵、10头战象。孟加拉军的阵线前方是53门架在四轮炮车上的重炮,由40头牛在前方拉动、身披猩红战袍的大象在后方推动。此外,孟加拉阵营中还有由法国军官圣弗莱(St.Frais)指挥的50名法国炮兵和6门火炮。

牛拉象推的移动炮台

孟加拉军在普拉西村东北方的平原上呈扇形展开,面西列阵,距离英军战线约1600米。孟加拉人把火炮布设在前,步骑兵安置在后,显然是打算先用大炮猛轰英军,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使其士气动摇之后,再由骑兵发动猛烈冲击,最后由步兵巩固战果。孟加拉阵营中,数百面旌旗迎风招展,战鼓激昂响彻云霄,由法国教官训练过的孟加拉步兵持枪荷弹,斗志昂扬。

登高望远的克莱武

再看远道而来的英军,只有3000多人,无论如何布阵,战线也不如孟军的长,于是克莱武占领了河堤上的猎舍和附近的芒果林。芒果林背靠胡格利河,长730米,宽270米,周围是壕沟和矮墙,是个不错的防御阵地。克莱武缩短战线,沿着芒果林面对孟加拉军队两翼布阵,将英军安排为尖端突前的L形战线。为了让仅有的8门火炮获得宽阔的射界,克莱武将炮兵阵地放在步兵战线的北侧。英军共有6门6磅炮和2门榴弹炮,克莱武把2门6磅炮和全部榴弹炮突前部署,放在芒果林北侧战线以北约180米的砖窑里面。砖窑前方有两个一大一小的人工湖,它们的存在不利于孟军骑兵发起冲击,但对本方炮兵阵地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战象

猎舍位于芒果林稍北一点的河岸上,周围有石墙,英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克莱武本人则爬上猎舍房顶,一边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向,一边居高临下地指挥英军行动。

英军一方人数虽少且地形不熟,但上下一心,可谓背水作战。他们很清楚,一旦失败,自己要么被赶进河里喂鱼,要么被孟军骑兵踩成肉泥,是以有进无退,全军上下都抱有必死之心。另一方面,英军还拥有组织纪律上的巨大优势。而孟加拉军,他们人多势众,又有主场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成员复杂、组织混乱,士气因拖欠军饷而格外低落。此外,以哲耳法尔为首的将领们各怀鬼胎,无不希望西拉赤战败并趁乱取而代之,唯一忠于西拉赤的只有骑兵将领马丹·汗(MirMadanKhan)。

普拉西战役

1757年6月23日清晨,孟加拉军列阵已毕,圣弗莱指挥的4门法国火炮架设在较大的人工湖旁,此处距离英军阵线最近,只有半公里多。在胡格利河与大人工湖之间,法国人又布设了2门重炮。两个炮兵阵地后面是西拉赤最强的部队——马丹·汗指挥的5000骑兵和莫汉拉尔(MohanLal)指挥的7000步兵。

马丹·汗所部东边是一个修筑了工事的高地。高地以东,孟军各部列阵成新月形,依次是拉伊·杜尔拉布(RaiDurlabh)、亚尔·拉蒂夫·汗(YarLutufKhan)、米尔·哲耳法尔的人马,而这3位孟加拉将军早已暗中投靠了英国人。

在法国人打出的火炮声中,普拉西战役拉开了序幕。法国人的第一发炮弹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击毙、击伤英军各1人,之后孟加拉军队的牛拉象推重炮也相继开火。克莱武手中只有8门炮,无法进行对等反击,大约在早上8点30分的时候,英军就已经损失了10名欧洲兵和20名印度兵。在猛烈而又持续的炮火打击下,英军被迫退入外有矮墙的芒果林,用树林和胸墙削弱敌人的火力。11点钟的时候,炮击已经持续了3个多小时。克莱武同他的军官们开会商讨战局,最后决定白天继续用炮反击,坚持到半夜再偷袭孟加拉营寨。

普拉西战役

然而中午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打破了局势。英军虽是远道而来却准备充分,迅速用油毡盖上火炮和火药,基本上没受暴雨影响;孟加拉军则正好相反,大部分火药被淋湿,而大雨打湿的地面亦不利于其火炮发挥威力,自然而然也就抵消了他们的火炮优势。孟加拉军认为,英军的火药也被暴雨打湿,双方的炮兵已然无用,如果此时发动骑兵冲锋,一定能一往无前,一举荡平英夷。见雨势减弱,孟加拉骑兵将领马丹·汗拔出马刀,率领数千骑兵发起了冲锋。

普拉西战役布阵图

不想英军火力十分凶猛,大炮与火枪齐齐逞威,杀得孟加拉军毫无抵抗之力。最终,马丹·汗身负重伤,旋即阵亡,他的骑兵全部溃退下来。马丹·汗的死讯传来后,中军大帐一片混乱,他的死亡是西拉赤无可弥补的损失:唯一忠于自己的将军早早战死,不仅让全军士气低落,还让阴谋者们再无顾忌,可以放心大胆地搞内部破坏。

马丹·汗的骑兵出击之前,西拉赤以为胜券在握,不料马丹·汗居然阵亡,大吃一惊的西拉赤连忙召见全军司令哲耳法尔。他用穆斯林君主请求臣下效力最谦卑的方式,将缠头巾解下扔在地上,并恳请哲耳法尔:“你保卫这条缠头巾。”哲耳法尔心中窃喜,他表面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赌咒发誓要为君主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一定将异教徒送下地狱;可一出帐篷他就送信给克莱武,请求后者立即发动进攻,与自己里应外合。另一位孟加拉将军拉伊·杜尔拉布则留在大帐内继续忽悠西拉赤,说什么战场凶险,请国君立即返回首府,战事自有哲耳法尔和自己应付,不必挂怀云云。心胆俱裂的西拉赤不知是计,在2000名亲兵的护送下临阵脱逃,给了内奸们成事的机会。

马丹·汗阵亡后,战场维持了两个多小时的风平浪静,双方形成对峙僵局。下午3点钟左右,士气低落的孟加拉军开始逐步后退,大人工湖两侧的两个法国炮兵阵地就此失去了孟加拉人的保护。克莱武手下的詹姆斯·基尔帕特里克(JamesKilpatrick)少校机敏地发现了战机,他连忙率领2个连和2门火炮杀向法国人,同时派人向克莱武解释自己擅自行动的缘由。此时克莱武正在猎舍休息,收到消息后,他一边痛骂基尔帕特里克自作主张,一边率领其余部下和火炮主动出击。克莱武这样安排,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基尔帕特里克出击失利,克莱武正好可以接应他;而如果基尔帕特里克进展顺利,英军便可乘胜扩大战果。

这时法国人也发现自己身处险境,急忙后退到小人工湖后面的高地上。英军顺利占领了法国人扔下的炮兵阵地,并向孟加拉军的战线开火。孟加拉军企图将所有重炮转向,对准英国人的阵地进行对轰,但他们的移动炮台转向不灵,拖曳炮台的牛也不断中弹倒地,这让炮台变得更难转向和移动。既然炮兵不给力,孟加拉骑兵只得不停出击争取夺回阵地,结果回回都被镇静的英军用排枪齐射和火炮打退。孟军十分勇猛,退而复返、前仆后继,不断发起冲锋,战况十分惨烈,双方的大部分伤亡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几次凶猛冲击失败之后,孟军士气逐渐低落,颓势已现。

描绘普拉西战役的油画

克莱武意识到,英军北面那个由法国炮兵占据的高地是整个战场的制高点,法国人可以从那里居高临下地对自己展开射击,威胁很大;反过来说,只要拿下它,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克莱武遂下令兵分三路,进攻法军高地及其东侧的小山丘。

下午4点30分,艾尔·库特(EyreCoote)少校率领2个掷弹兵连拿下了小山丘,圣弗莱见情况不妙,带着法国炮兵撤离了高地。下午5点,孟加拉军兵无斗志、将无战心,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军全线崩溃。英军以极小的伤亡占领了西拉赤扔下的大营,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一天打下来,英军阵亡22人、伤50人,孟军总伤亡约为500人。伤亡比例都很轻微,尤其是孟军,阵亡比只有1%。

战后,英军马不停蹄地向孟加拉首府穆尔希达巴德进军。西拉赤成了惊弓之鸟,于当天午夜回到首府。在御前会议上,有人建议向英国人投降,有人建议顽抗到底,还有人建议投奔法国人。西拉赤自知内部矛盾重重,即将变生肘腋,这让他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最终决定出逃。6月24日夜间,西拉赤与其妻携带细软乔装后乘船出逃。与此同时,哲耳法尔率军进入穆尔希达巴德,他一面着手准备自立为王,一面连夜派人追杀故主。7月2日,西拉赤逃到一个花园里,偏偏当地守将是哲耳法尔的兄弟,更要命的是这人曾受过他的惩办。于是新仇旧恨一块清算,守将抓住了西拉赤,并把他送给哲耳法尔的儿子,后者连夜将其秘密处决。西拉赤及其外祖父两代人的小王朝就此灭亡。

6月29日,克莱武率领200名欧洲兵和300名印度土兵抵达穆尔希达巴德,拥戴哲耳法尔为新任孟加拉纳瓦卜。

作为报答,哲耳法尔打开孟加拉国库,任由克莱武和英军劫掠。克莱武本人获得20万英镑,从事特务和颠覆活动的使节威廉·瓦茨获得8万英镑,参战的海陆军将士分得50万英镑,加尔各答理事会获得200万英镑作为补偿,东印度公司的每个董事则获得2.4万英镑。7月3日,就在西拉赤的尸体在穆尔希达巴德游街示众时,200条装载金银珠宝的船只顺胡格利河而下,运往加尔各答。

搜刮孟加拉国库,成了克莱武后来遭到下议院政敌诋毁的把柄,对手指责他在孟加拉大肆劫掠、中饱私囊。对此,克莱武反唇相讥道:“富庶的城市在我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手中,在我面前敞开的宝库充斥着金条银锭、珍珠宝石,但我总共只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孟加拉改朝换代后,加尔各答理事会选举克莱武为孟加拉总督。同年年底,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任命克莱武为加尔各答总督,总览孟加拉事务,并负责与他拥立的哲耳法尔打交道。

从军事角度来看,普拉西战役远远谈不上多么激烈和曲折,但此役却是印度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普拉西战役之前,英国在印度的主要对手是法国,虽然也曾干预印度本土事务,但深度和广度都不大,即使据有些土地和商业便利,也仅限于控制港口搞商贸;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开始真正着手征服和管理印度诸侯割让的领土,东印度公司从商人变成了征服者,拉开了全面征服南亚次大陆的大幕。

江河日下的莫卧儿帝国朝廷,早就对自立门户的孟加拉看不顺眼,英国削弱孟加拉的实力对德里朝廷而言是相当有利的,所以皇帝阿拉姆吉尔二世(AlamgirⅡ)乐见西拉赤垮台,他甚至建议英国人接管孟加拉的政权和财税,仅让纳瓦卜哲耳法尔掌握军权。克莱武请示了伦敦方面,并建议英王接受皇帝的好意,派皇家官员治理孟加拉。

此时,英王乔治二世(GeorgeⅡofGreatBritain)年过七旬,行将就木,即将成为乔治三世的威尔士亲王雄心勃勃,企图成为掌握实权的国王。首相老威廉·皮特却不愿让王室掌握太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尤其不愿让王室拥有财源从而摆脱议会的控制,所以老皮特建议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一家英国企业管理孟加拉。从这时起到1858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结束的近一百年里,英国都是通过东印度公司间接统治印度的。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