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潴留
吗啡类药物可以增加平滑肌的张力,如此使得膀胱痉挛、括约肌张力增加,导致尿潴留的发生,临床上一般发生率会低于5%。对于尿潴留而言,多数情况下见于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略高。治疗上,除了可以采用物理方法进行耻骨联合上膀胱区域实施热敷、按摩,听流水声音诱导以外,还可以采用会阴部冲灌热水,局部针灸、穴位艾灸等处理措施。待上述治疗措施均不见效果,或者是效果极差的时候,可以使用新斯的明肌注,或者穴位注射进行对症处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导尿处理,实施导尿以后,一定嘱咐患者实施定时排尿、放尿,为未来拔除尿管做准备。
瘙痒
使用阿片类药物出现瘙痒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判断是否为各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反应,如果是属于过敏反应,则需要更换其他的阿片类药物。对于其他因素导致的过敏反应,可以选择使用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如西替利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药物。如果瘙痒仍然持续,可以考虑更换另一种阿片类药物使用。
多灶性肌阵挛
大剂量使用止痛药物的时候,所有的麻醉性止痛药都可以引起多灶性肌阵挛,尤其是胃肠道外反复大量使用杜冷丁的时候,此副作用更为明显,这也是杜冷丁的代谢产物所导致的毒性反应所致。对于出现多灶性肌阵挛,常规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停用副反应较大的药物,选择止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半衰期较短的替代药物使用,或者是增加原有毒性代谢产物的排泄即可。
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麻醉性止痛药物使用过程中,潜在的、最严重的副作用,由于吗啡降低了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性,导致呼吸抑制反应的发生。相当剂量的吗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呼吸抑制反应,已有呼吸功能损害的患者则更加容易发生呼吸抑制。
肿瘤病人出现此类副作用,通常多数发生在首次给药期间,对于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计数患者的呼吸频率,当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0~12次的时候,即需要在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针轻刺、捏、掐等物理性刺激,这样的疼痛样刺激基本上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基本不需要药物使用。
当呼吸频率低于8次/分钟的时候,上述的物理性方法多数均已无效或者是未见明显的改善,此时则需要进行呼吸抑制的解救治疗。具体的解救治疗措施包括,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必要时辅助或控制通气,呼吸复苏以及使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进行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