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连续30年参与春晚策划,创作千首名曲,86岁去世让人惋惜

安南看娱乐 2023-01-03 23:11:02

相信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观众们,

都会哼唱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老艺术家阎肃之手。

阎肃老爷子一生创作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我们万众一心》、《雾里看花》等等几十首经典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至今还被广为传唱。

阎肃

不幸的是2016年阎肃老师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但去世之后的阎老爷子怎么都不会想到,

生前幸福和睦的一家人会在他去世后,

为争夺遗产对簿公堂......

01

阎肃,1930年出生在河北保定,

父母都是普通生意人,家中还有几个弟弟妹妹。

因身处民国动荡时期,

4岁时为躲避战乱举家逃难到武汉汉口,

10岁时又跟随家人迁至重庆生活。

靠着父母做生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但当时因重庆遭遇日军轰炸,

阎肃的家一夕之间被炸毁,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贫困颠沛流离的生活。

当时的场景让阎肃一生难忘,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坚强的阎父仰天大哭,

母亲低头垂泪,

无奈一家人只得露宿街头。

后来辗转之下他们一家才在修道院找到栖身之所,

就这样阎肃在修道院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在修道院中阎肃一边跟随洋人学习英文,

一边学习四书五经,因自小聪明,

因此考试时次次名列前茅。

修道院的法国神父看中了阎肃的聪明好学,

于是便劝说他跟随自己回到法国学习神学,

但阎肃不愿离开祖国,他对神父说:

“您不要劝我,我怎样都不会走这条路,我要走另外一条路。”

之后战火纷飞,神父回到法国,

阎肃一家不得不搬出修道院,

迁到贫民窟生活。

艰苦的生活没有将阎肃打倒,

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父母也没有因贫困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他们砸锅卖铁的供子女上学。

1944年,

成绩优秀的阎肃顺利考入重庆南开中学读书,

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阎肃接触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

阎肃(左二)中学时期

通过跟随老师,

他第一次听到了和那个时代靡靡之音不一样的音乐,

萌生了成为音乐创作家的梦想,

也因此打开了音乐之路的大门。

后来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

阎肃暂时放弃了心中的理想,

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随着时代慢慢变好,阎肃渐渐重拾梦想,

也是因中学时受到老师影响,

年少时的阎肃不光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

在学校读书时就经常参加各种文艺表演。

当时正巧赶上西南青年文工团来学校招人,

本就喜爱文艺的阎肃,放弃学业加入到文工团。

1950年阎肃正进入文工团,在团里担任演员、

和唱队员、跳舞、导演等一系列职务,

业余时间还会自己搞些曲艺、戏剧等创作。

因在团里表现优秀,被调到创作员岗位工作,

成为一名专职创作人。

阎肃在文工团期间还参与进行土改、抗美援朝慰问演出。

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深的感触,

更加坚定了他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搞创作的决心,

为此后数十年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慰问演出时,阎肃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

当时因通讯落后,交通不便阎肃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永恒的遗憾。

父亲去世后,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家中弟妹年纪尚小,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年迈的母亲身上。

为减轻母亲的负担,阎肃省吃俭用,

将赚来的为数不多的钱都给了母亲补贴家用。

面对生活的苦难阎肃没有停下脚步,

优秀的他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

顺利成为党员并被调到西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前身)文工团,

担任歌剧团编导组长和创作员。

1955年阎肃再次被调到空政文工团,成为文工团原歌舞团一级编剧,

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并享受到大军区正职的待遇,

享受特殊津贴。

几年后阎肃被文工团安排到基层和连队一起生活。

那段时间阎肃放下手中的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军人,

每日跟随军队训练,打扫卫生、

保养飞机甚至帮忙做饭饲养牲口。

虽然过程很累,但阎肃过得很是充实,

也因这份经历为阎老今后的创作积蓄了能量。

有一次训练结束阎肃和队友们在徒步回住处时,

看到飞机从头顶飞过,正值黄昏时刻飞机被彩霞浸染,

阎肃仰头驻足观看,随即灵感迸发,

一路小跑回到住处写下歌曲《我爱祖国蓝天》。

创作出歌曲后阎肃拿给战友们看,

战友们都觉得很好但没有唱响,

后经再次修改由歌手秦万檀演唱,

随后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

阎肃也因歌曲的传唱,变得小有名气,

同年被调回空政,成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

3年后,阎肃根据自身经历创作出歌剧《江姐》,

并找到曲作家姜春阳、羊鸣、金砂三人合作。

因为身处部队没有时间,

阎肃便利用部队放的20天探亲假,

将自己关在小屋里18天创作出来。

探亲假还没结束阎肃就带着作品找到姜春阳:

“老姜,我写出来了!”

那一刻阎肃的创作精神感动了姜春阳等人。

之后几人一起采风、填词经过两年的打磨,

开始全国演出,引起巨大反响。

当时全国各处都传唱着这部歌剧中歌曲《红梅赞》,

一时之间还掀起了模仿江姐的风潮。

之后于1969年10月进行公演,并得到一代伟人赞赏。

这部歌剧是伟人解放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观看的歌剧表演,

表演结束后他亲自留下与演员合影,

并接见了作者阎肃,那一年阎肃刚满34岁。

随着伟人的接见,阎肃也因此成名。

阎肃(伟人左后)与伟人合照

02

那时的阎肃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美满,

是他此生最幸福的时光。

阎肃和妻子

阎肃还在军区当兵时,虽因作品传唱小有名气,

但战友们为他高兴的同时也时刻担心他的人生大事。

那时的阎肃已经28岁了,在上个世纪他已经是大龄剩男,

为了让阎肃尽快解决终生大事,

战友和领导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

因为家境贫苦,还要撑起养家的重担,

当了多年兵的阎肃没有攒下一分积蓄,

因此身无分文阎肃一直不敢追求女孩,

结果导致快到而立之年依旧没有成家。

1960年阎肃的领导拜托昔日战友林野给阎肃介绍对象,

林野听说阎肃十分优秀,

于是就将自己的外甥女李文辉介绍给了阎肃。

阎肃夫人李文辉

但从没处过对象的阎肃有些害羞,

在林野的要求下阎肃给李文辉写了一封信,

并随信寄去了自己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

收到信的李文辉看着照片上的小伙子,

精神风貌很好,也通过舅舅林野得知阎肃很有才华,

便心生好感,主动要求与阎肃见面。

阎肃与妻子

李文辉出生在河北一户富裕人家,家庭条件极好,

从小到大都很顺利,成年后参军入伍和阎肃一样是一名文艺兵。

但李文辉当时在辽宁盘锦当兵。

因两人工作地相距很远,都是军人因此很难抽出时间见面,

但林野为撮合两人硬是要两人挤出时间,

由他亲自安排在北京见面。

见面后阎肃就被长相美丽气质很好的李文辉吸引,对她一见倾心,

但阎肃却给李文辉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为李文辉发现眼前的阎肃与照片中的简直判若两人,

不仅没有照片中精神,而且个头不高,甚至还有些驼背。

本就出生在富裕家庭见多识广的李文辉,

对阎肃很不满意,甚至见面结束后埋怨舅舅给自己介绍阎肃。

因为在她看来,穿着旧军装和廉价鞋子的阎肃,

跟自己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两人根本不可能有未来。

李文辉本是因照片被吸引与阎肃见面,

但见到本人后很失望,随即就将事情告诉了父母,

决定不在与阎肃联系。

李文辉的父母得知情况后,

也站在女儿这边,不再允许女儿和阎肃联系。

但林野却没有因此放弃,他总是找机会给外甥女做思想工作,

夸阎肃有才华,今后一定能有大的成就,

她可以交往一段时间,

不合适再断交也可以。

面对林野的一次次登门劝说,

最终李文辉妥协,决定与阎肃交往一段时间。

本就对李文辉一见钟情的阎肃,

得到李文辉愿意和自己交往的消息,

格外的高兴与珍惜,随后便经常给李文辉写信,

变着法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那段时间阎肃给李文辉写了100多封信,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文辉渐渐被阎肃的文采吸引,

也开始回信,后来两人还坐到一起聊天。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李文辉被阎肃阳光积极的性格,

创作的才华和善良的心地打动,

从当初的抗拒转变成了接受。

之后就与阎肃走在一起,李文辉父母得知消息后很诧异,

极力反对两人交往,但已经接受阎肃的李文辉,

不顾父母阻拦一心要与阎肃在一起。

最终父母拗不过女儿,答应两人交往。

在交往1年后李文辉嫁给了阎肃。

婚后两人因工作问题不得不分居两地,

过上了只有放假才能短暂相聚的日子。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二人的感情变淡,

反而两两人更加相爱,

很快两人便生下女儿阎茹。

生下女儿几年后又迎来第二个孩子,

他们的儿子阎宇。

阎肃一家四口

虽然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但阎肃和妻子依然两地分居,

妻子一有时间就会带着两个孩子与丈夫相聚。

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度过了4年,

直到1965年妻子李文辉被调到北京文艺单位工作。

两人才真正团聚,一家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生活中的阎肃对待妻子格外用心,可以说是个“妻管严”。

一家团聚后因为时代的变迁,

有段时间阎肃受到过不公待遇,

那时他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使得他的家庭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为不拖累妻子李文辉,阎肃忍痛和妻子提出离婚,但妻子却不同意。

哭着对他说: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嫁给你时就做好了准备,无论今后如何我们都是一家人。”

听到妻子这样说阎肃很是感动,

因不公平待遇阎肃一家吃尽了苦头。

但妻子在阎肃离开后,独自撑起这个家,

一直到艰苦时代过去。

为此阎肃对妻子充满了感激,同时也充满了愧疚,

因此他把这份感激和愧疚放在心中,

对妻子更加爱护有加,一家人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阎肃夫妇与女儿及外孙、外孙女

03

之后恢复创作权的阎肃,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于是积极投身创作,那段时间阎肃创作了《军营男子汉》、

《连队里过大年》《天职》《打赢歌》等多首军营歌曲。

并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春晚策划,

从此开启了大型晚会策划的生涯。

1985年,

中国第一位春晚导演黄一鹤正处在事业低谷期,

因前一场春晚的失败导致他很没有信心。

于是他找来阎肃帮忙,

阎肃也通过自己的才华为春晚注入了新鲜血液,

并成功创作出直到今日春晚还一直保留的大合唱,

逆转了春晚不精彩的局面,

成功的帮助了导演黄一鹤走出困境。

为此黄一鹤在央视接受采访时说:

“在我事业最困难的时候是阎肃拉了我一把,

真的很难得,我很感谢他。”

从那之后阎肃再也没有离开过春晚的幕后。

两年以后杨洁导演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时,

找到阎肃希望他可以为电视剧创作歌曲,

阎肃得知消息后爽快答应。

并为电视剧《西游记》,

创作出《敢问路在何方》、《五百年桑田沧海》、

《相见难别亦难》等一系列耳熟能祥的经典歌曲。

但创作很有激情,对待工作很认真的阎肃,

却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家人。

阎肃一家人

阎肃的家人接受访谈时曾说,阎肃一心都放在工作上,

很少与家人相处。

阎肃与妹妹

妹妹曾说自从哥哥阎肃参军后就很少回家,

父母去世阎肃都不在身边,

这是她对哥哥唯一不能理解的也无法原谅的。

直到阎肃80岁时亲自回到故土祭拜父母,

弟妹太解开了对大哥多年的心结,原谅了大哥。

阎肃的儿子、儿媳及阎肃的妹妹阎志翔

儿子也曾说过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忙于事业,

在他的童年记父亲总像陀螺一般从不停歇,

很少陪伴在自己和姐姐身边。

阎肃与儿子

小时候很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姐弟两个也开始理解父亲,

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04

阎肃老师对待工作极其严格,

但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

在战友的印象中,阎肃虽然叫阎肃,但一点都不严肃,

年轻时大家一起排练时,阎肃总是很活跃永远都是嘻嘻哈哈的存在。

和他相处过的人都是说阎肃老爷子是个很新潮的老人,

没有传统老人的古板,性格活泼幽默,经常金句频出,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

因此很喜欢和他这样的老艺术家相处,

因为相处起来很轻松。

阎老自己曾说:

“我总不愿意被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甩出去,

很希望跟着时代同步。”

就这样阎老爷子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

随着时间的流逝,阎肃的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

也曾劝过父亲退休在家好好休息,

但一辈子都奋斗在创作前线的阎老,

舍不得热爱的事业,依旧坚持创作。

直到2016年12月阎老因突发疾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去世前还一直忙碌着创作歌曲。

阎肃的去世使老伴李文辉陷入无尽的悲痛,

对于阎老的去世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在出殡当天许多群众自发来为阎老送行,

著名歌唱家董文华更是泣不成声,

还有很多艺人前来送别。

阎老在去世后,留下1000多首音乐著作,

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但令人心寒的是阎老去世后,

由于家人对他音乐著作权的分配比例无法达成一致,

妻子李文辉不得已将儿子告上法庭。

事情闹大后儿子阎宇遭到众多网友指责,

指责其不该与老母亲争夺遗产,

面对舆论的压力阎宇终于有所悔悟,随后公开道歉,

并承诺自己会尽快解决事情。

很快阎宇就来到母亲住处,给母亲赔礼道歉,

并安抚妈妈祈求母亲的原谅,

最终母亲不忍心看儿子这般,随即便原谅了儿子,

一家人又回到了往日的幸福生活。

事情结束后,阎肃的妻子李文辉在儿女的陪伴下也渐渐走出悲伤,

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阎老的一生创作了《北京的桥》、《长城长》、

《雾里看花》、等几十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也创作了《党的女儿》、《特区回旋曲》、

《刘四姐》等多部歌剧,还涉足创作了《红岩》、

《红色娘子军》、《年年有余》、等京剧新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将获得“五个一”工程、

军旅电视歌曲金奖等众多大奖,

他的一生真的称得上传奇,是真正涉猎广泛的全能型艺术家。

如今阎老已经离开我们6年之久,

但他创作的歌曲时至今日还在传唱,

虽已经离开我们,但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阎老是真正值得人们尊敬的国宝级艺术家,

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0 阅读:5

安南看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