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发动魏灭蜀之战而成功灭蜀,而蜀汉旧臣谯周在其中起了很大功劳,正是他力劝蜀帝刘禅投降,这才使魏军得以迅速成功。那谯周投降曹魏后结局如何,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少年孤苦

谯周是益州巴西郡西充县人,出身巴西谯氏,为师友从事谯(pin)之子。由于谯(pin)英年早逝,导致家道中落,所以谯周自小就跟着母亲和哥哥过着贫苦的生活。
谯周长大后继承了父亲刻苦好学,废寝忘食的品性,潜心研究儒家典籍,对其他的事毫不在意。谯周的母亲和哥哥见他如此好学,便努力供他读书,让他不用为生计发愁。谯周自然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不仅博学多才,还精通天文,擅长写文章。

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牧刘璋在益州之战屡战屡败,只得献出成都向荆州牧刘备投降而将益州拱手相让。此时谯周才15岁左右,还是巴西郡一个不知名的少年,因此《三国演义》称谯周劝刘璋向刘备投降并不符合历史。
谯周成年后身材高大但长相一般,性格坦诚却不会掩饰,反应灵敏而不善言辞,因此并不被乡里人看重,都认为他没有多大才能。但犍为郡名士杨戏知道谯周的才能,所以对他十分敬重,称赞他以后必定比自己有出息。
二,效力蜀汉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汉中王刘备在益州称帝,建立了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丞相诸葛亮辅政并兼任益州牧。然后诸葛亮大力招揽人才,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自此谯周步入仕途,十分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斗中去世,谯周对此十分悲痛,便不顾危险而立即前往奔丧。随后蜀帝刘禅担心百官到前线奔丧会遇到危险,于是下诏禁止官员为诸葛亮奔丧,只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前线祭拜诸葛亮。然后大将军、益州刺史蒋琬辅政,对此前谯周奔丧的行为十分赞许,于是任命他为典学从事,总管益州的教育事务。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立皇长子刘璿(xuan)为皇太子,还任命品行优异的谯周为太子仆,让他从旁教导太子。然而刘禅自己却沉迷游玩与享乐,完全没有其父刘备那种复兴汉朝的雄心大志。谯周于是上书劝谏刘禅,叫他效仿光武帝刘秀的勤政与仁德,裁减奢华的乐队与工程,像先帝刘备那样勤俭。
刘禅看了谯周的奏折却不以为意,照旧沉迷享乐,但为了安抚这个直言敢谏的忠臣,于是任命谯周为中散大夫,让他仍旧辅佐皇太子。
三,反对北伐

当时大将军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收复中原的大志,于是多次出兵北伐。但蜀汉实力本就远弱于曹魏,所以蜀军北伐成果有限,无法对曹魏造成致命打击,反而让自己的百姓负担沉重。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三国志·谯周传)

谯周见姜维久战无功,自然对其屡次北伐十分不满,于是写了一篇《仇国论》进行讽刺。文中讽刺姜维穷兵黩武,不切实际的想要像汉高祖击败项羽那样迅速成功,还不如效仿周文王和越王勾践那样从长计议而等待时机。
四,投降西晋
景耀六年,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三国志·郤正传)

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逼近成都,刘禅对此十分害怕,于是召集百官商议对策。谯周认为魏军难以抵御,于是极力主张投降。刘禅听了,还是犹豫不决。谯周于是再次上书劝谏,称曹魏志在吞并天下,在没有吞灭孙吴前一定会善待投降之人。刘禅这才放下心来,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晋室践阼……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三国志·谯周传)

曹魏权臣司马昭对谯周劝降刘禅之举大为称赞,于是封他为阳城亭侯,还征召他为自己的属吏。但谯周在前往洛阳的途中病重,只得滞留汉中养病。不久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于是再次征召谯周入朝。谯周不得已,只得带病前往洛阳。

泰始三年(267年),谯周抵达洛阳,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骑都尉。谯周认为自己没有功劳而予以推辞,但被晋武帝驳回。泰始六年(270年),谯周又被晋武帝任命为散骑常侍,但他因为病重而坚决予以推辞,不久病逝。
这个人强敌兵临城下时,只会劝人投降,刘备兵临城下时他劝刘璋投降,邓艾突袭成都,他劝刘禅投降,就是个投机取巧的小人而已。[吃瓜]
一位心怀百姓的促统仁者
带路党[笑着哭]
不知道,不了解,反正只知道陈寿先生是他学生
自猇亭战败后,蜀汉的国力与曹魏比较,已拉开了纬度的差距。此时蜀汉要想实现刘备的弘愿,必须乘曹魏还没有重视关中之际,突出奇兵,在曹魏没来得及回援的情况下占领关中,尤其是潼关,切断曹魏与关中和凉州的联系,以巴蜀之财赋,养关凉之悍卒,修养生息两代人后,方有与曹魏角逐天下的资本。但由于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性格,拒绝了魏延出兵陈仓的建议,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失去了突然性,给了曹魏大军回援的机会,蜀汉已经失去了占领关中的最有利时机,街亭之败不过加速了蜀军撤退的步伐。之后曹魏不断向关中囤积重兵,战术上采取“接硬寨,打呆仗”最保守打法,不给蜀汉偷空子的机会。此后诸葛亮的5次北伐,姜维的3次进军,实际上都没有取得什么阶段性的胜利,没能打破战场上的僵局。说句难听的话,其实都是多余的,反而空耗了蜀汉国力,动摇了蜀汉的统治基础。如果我是刘禅的话,可能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就会选择躺平了。
说白了!这老家伙背主求荣!没必要吹嘘他!
谯周,黄权,刘禅等投降了都有不错结局,反而刘封,姜维死忠蜀汉的结局凄惨[笑着哭]
蜀地土豪劣绅的代表,反复无常、媚强欺弱,一生投靠、出卖四个政权! 奸诈如蛇,司马氏并不放心它,最后它的蛇子蛇孙果然乘着五胡之乱在蜀地暴虐!陈寿就是它的徒子徒孙,你们明白了?
这就是儒家风采!
诸葛吹,出来抨击他[得瑟][得瑟][得瑟]
应该也是心凉了,屡劝不听只能顺应大势
谯氏可是益州大族,一直当别人小弟,东晋末年总算当了几年大哥,谯蜀政权
这货就是坚定的投降派,刘璋的时候就劝投降,真正有反骨的人
蜀国灭亡的时候还有曹魏政权?
冯道是不是向他学习的?
三国演义里只有死守和逃到南中两条路可走,死守成功的可能比较小,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要投降,搞不好就有人偷偷打开城门了。逃到南中更难,南中是蛮夷之地,那些人不可能支持刘禅跑到他们那里夺取兵权引来强敌,很可能被直接绑了立功,就像明朝皇帝跑到缅甸一样。
谯周,字允南。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大儒,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
中庸的豪强,墙头草,无功无过
一代名臣!
蜀汉不降,会有大量蜀本土人士为保蜀汉这个外来人建立的政权而死,值得吗?
谯周误国!
这位谯大夫放在现在可能有两种结局:向东局势,他直接关小黑屋!……向北局势,可能加官进爵,位极人臣……[得瑟][得瑟]
这个字到底该怎么读呢
益州土著势力代表,没有荆州集团这么强的抵抗动力
对于鹅粉来说谯周是个识时务的大英雄。
谯周保住后主身家性命
他后代还称过王[得瑟]
对于不得志的蜀中本土派系来说,谁做主都一样!
羞愧而死吧?
见风使舵的小人,懦夫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谯周虽然主张投降,但也至死没接受晋朝官职。同期的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一边参与高平陵之变,心安理得的做晋朝封的安平王;另一边又搞行为艺术,以“魏之纯臣”自居。两厢对比,尤为明显。
谯周,卻正,蜀汉后期两大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