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杭州35岁的全职妈妈黄玲,日常热衷运动,饮食规律,身体素质一直优于同龄人。
然而因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药物,她频繁出现乏力、腹胀、皮肤变黑等异样,却未引起重视,直到病情加重她不得不走进医院。
医生检查之后却发现她“砒霜中毒”,连肠子都变黑了,而她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她吃了三年的常见药。
黄玲究竟为什么会中毒?看似无害的日常用药,真的安全吗?
三年药物,意外毒害
35岁的黄玲几年前因为长期便秘,开始服用一款普通的中成药牛黄解毒片。
这种随处可见的清热解毒药物不过是日常辅助,效果平稳且价格低廉,没有风险。
三年下来,牛黄解毒片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像喝水一样习惯,然而逐渐出现的异样让她措手不及。
最初是皮肤开始变黑,手掌和脚底尤其明显,粗糙且发暗,她以为是劳累所致,不以为然。
随着时间推移,乏力感愈发严重,肠胃功能紊乱,甚至连月经周期也变得不正常。
她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玲的检查报告令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谢亚萍警觉。
她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水平,伴随肝功能紊乱、腹水、神经病变等问题。
免疫指标、肿瘤指标、微量元素却全线正常,这种异常情况让医生陷入困惑。
多学科会诊后仍无法找到确切的病因,在反复追问中,黄玲提到她长年服用牛黄解毒片用于调理便秘。
牛黄解毒片的成分表中,雄黄赫然在列,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在高温或代谢条件下会生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
砒霜具有极高毒性,长期低剂量摄入会在人体内累积,逐渐引发慢性砷中毒。
随后尿液重金属检测证实,黄玲体内砷含量超出正常水平十倍,更严重的是,医生安排的肠镜检查显示,黄玲的整个大肠呈黑褐色,确诊为结肠黑变病。
长期摄入砷化物导致肠道色素沉积,大肠功能受损,医生迅速为她进行驱砷治疗,清除体内毒素,但体内蓄积的毒害效应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逆转。
毒药与救命药
提到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砒霜”,这个曾在古装剧中频繁出现的“毒药之王”以剧毒闻名于世,成为无数宫斗阴谋的“武器”。
在封建社会,砒霜被用作宫廷争斗和权力斗争中的暗器,它无色无味,毒发后症状多样,且难以察觉,因而成为了许多谋杀案的“幕后推手”。
即便在现代,砷仍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物质,无论是长期接触砷污染的饮用水,还是过量摄入含砷的药物,都可能引发慢性砷中毒。
砷中毒的早期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神经系统损害和肠胃功能紊乱,随着暴露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导致癌症、高血压及免疫系统异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因砷污染面临健康风险,尤其在某些使用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地区,砷污染的危害更加显著。
但同样是三氧化二砷,在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中国医学家率先发现,在严格控制剂量的条件下,三氧化二砷能够选择性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而对健康细胞几乎无害。
这种精准的抗癌机制,使得三氧化二砷成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
这种“毒药变良药”的转变,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让砷的医学研究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说,三氧化二砷的剂量经过精确计算,使用过程受到严格监管,确保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损害。
但如果没有科学指导随意接触砷,哪怕剂量很小,毒性累积依然会带来健康风险。
黄玲因长期服用含砷药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几乎危及生命,就是忽略了砷积累导致的中毒。
毒药和救命药之间,仅隔着一层剂量与方法的薄膜,而毒药的危险,往往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潜伏的危险
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牙痛一粒丸等中成药,因其价格低廉、功效广泛,成为许多家庭的常备药。
牛黄解毒片中含有的雄黄,在传统中医里被视为清热解毒的良药,但其化学成分二硫化二砷在人体内代谢后会转化为砒霜,长期积累便会造成慢性砷中毒。
雄黄的药用价值由来已久,传统医学中常用它来治疗疮疡、蛇虫咬伤等。
但现代研究表明,雄黄中的砷化合物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
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不会立即引发急性症状,却会像隐形的杀手一般,慢慢蚕食身体健康。
近年来,因服用含雄黄中成药而导致砷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一位广州男子因连续两年服用六神丸缓解咽喉肿痛,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神经反射迟钝,被确诊为慢性砷中毒。
他的血液检测显示,体内砷含量是正常值的五倍,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
还有一名湖南女性,她因牙痛常年服用牙痛一粒丸,几年后,手脚麻木、食欲减退的症状逐渐出现,最终诊断为砷中毒引发的肝功能损伤。
许多人认为,中成药因其“天然”成分,比西药更安全,中成药虽然源于天然,但某些成分如雄黄、朱砂等具有潜在毒性,服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而且中成药的疗效往往是长期服用才能显现,但长期服用雄黄类药物的毒性风险也随之增加。
黄玲认为牛黄解毒片“效果好,又是中药”,所以连续三年毫无顾忌地服用。
但她忽视了药品说明书上“不可长期服用”的警告,也未曾关注雄黄成分的潜在危害。
医生强调,服用含有雄黄的中成药必须严格遵医嘱,特别是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更要避免随意使用。
虽然国家药监局曾多次要求修改中成药说明书,明确标注“含雄黄,禁忌长期服用”等警示语,但在实际推广中,许多消费者并未引起重视。
部分药品销售平台也未对这类药物进行风险提醒,导致大众对雄黄毒性了解甚少。
雄黄的存在并非完全负面,它在适当剂量和使用方法下,确实可以发挥药用价值。
但科学用药、严格遵循医嘱,才能真正将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大,避免不必要的健康损害。
避免隐患,从预防开始
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牙痛一粒丸等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导致砷在体内蓄积,引发慢性中毒。
尤其是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这些特殊人群对砷的耐受性更低,更应避免随意使用含雄黄药物。
药品说明书上警告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定期咨询专业医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用药方式,是安全用药的第一步。
饮用水也是最常见的砷暴露途径,尤其在某些使用地下水的地区,对于身处高风险区域的人群,应考虑使用净水器或选择瓶装水。
此外日常饮食也需注意,多样化食物来源,避免过度依赖含砷较高的食物。
选择有机食品或通过正确的烹饪方式降低食物中的砷含量,都是有效的饮食管理方法。
从事矿业、冶金、农业等高危职业的工人,是砷暴露的另一高风险人群。
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手套、口罩等必要装备,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方式。
此外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等都会增加砷的接触风险,科学治理环境污染不仅关乎个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公共卫生。
预防的关键其实在于提高公众对砷的认知,科普宣传应覆盖中成药成分、使用禁忌以及环境中的潜在砷来源。
只有当更多人了解这些风险,才能从源头减少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结语
即便是常见的药物或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也可能隐藏危险,砷在科学指导下能为医学发展服务,但长期接触也会造成中毒。
砷能救人也能伤人,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认知与利用,只有在科学指导下,砷的潜力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成为潜伏的健康隐患。
我们应通过科学认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日常药物使用需谨慎,特别是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只有科学与理性的结合,才能让我们远离危险。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光明网在2024年11月16日《35岁女子突患怪病,一查竟是“砒霜”中毒!》的报道
极目新闻在2024年11月14日《杭州女子查出“砒霜”中毒!医生惊呆:吃它3年,肠子都黑了》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