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档节目,听说第二期又回归了,还是延续别开生面的文坛老友记,我马上就先去追了节目视频,后面还打算参加话题活动。
“老友记”听起来格外亲切,因为我之前也拉了一个群,名字就叫“老友记”,群里都是认识多年的,有写作爱好的文友。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不能辜负的,那就非“读书”和“老友”莫属了。参加“我在岛屿读书”栏目的嘉宾,能在如此美丽的小岛,读自己喜欢的书,和新友旧识一起聊天看美景,共话书中人生,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要知道,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没想到他们这么容易就实现了。
这个节目,除了能给人轻松和治愈之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性,每位嘉宾从穿着打扮到说话方式都很“随心”,他们敢于对生活直言不讳,并且毫不吝啬地给大家推荐好书。他们将阅读这件事,从“严肃”变成了“轻松”,使普通读者与书籍和作家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
这次的节目场地选在珠海东澳岛,苏童老师根据岛屿有山有海的地形,突发灵感给书屋命名为:“山海经”,大家都比较认同他的提议,余华老师还没忘了调侃老朋友:“经”就是苏童。虽然《山海经》里的“海”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海,而是指“海荒之地”,山海连起来指:广阔的大地。不过“山海经”和书屋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讲故事。
我感觉山海经书屋比上期的“分界书屋”更有底蕴,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上次的书屋较小,传统风格;这次则更大,设计感偏现代化,有点“从过去到现在”的意味在里边,可是名字却是反过来的。上期传统的书屋,有个现代的名字;这期现代的书屋,却有个古老的名字,很有意思。
这期现场的嘉宾有: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等老师,另外,还有13位飞行嘉宾,包括莫言、马伯庸、阿来、紫金陈、郑执等作家。
余华老师的书,我比较喜欢,读过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他的文章很有生活,也比较深刻。余华老师在节目中的形象,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参加节目时非常放松和随意,穿着沙滩裤就来了,很接地气,他让我们感觉到作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是很容易接近的。余华老师不仅知识面很广,还十分幽默风趣,你跟他聊天不愁找不到话题。可以说,他的气质和可爱,都藏在他的言谈和举止之间,非常有个人魅力。
作家余华
苏童老师年轻的时候,应该很帅气,他身上有南方人的那种儒雅,仅是看他那张脸,听他说话的那种声音,就很有文人气质。他在嘉宾中属于说话不多的那种,他自己因此还开过一个玩笑:回家我老婆问你是参加节目了吗?孩子还在一边添油加醋,我怎么只看到余华叔叔了?他自己为了证明,就在视频中翻有自己的内容证明给他们看。呵呵,这个是苏童老师的一种幽默,不过他的话虽然不多,可是属于那种一鸣惊人类型的。
苏童老师对读与写的感悟也十分深刻:“写有时是读出来的,关于人的情感,关于家庭,关于历史,社会变化,人世沧桑,日常生活给到我们的,足够你写一生。”
作家苏童
这期活动,还有一个特色:老带新,除了那些老面孔,老师们还带了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参加,顿时增添了不少青春活力。
名家的学生们也个个出口不凡,一看就是读过很多书的样子,她们不仅读书、写书,还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感悟,叶昕昀(余华老师的学生)说的一段话,个人感觉很有触动:“书籍会给予你更多生活上的东西,让你更好地理解生活,你理解了生活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就会更泰然,更自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们不是通过小说去理解生活,而是通过理解生活而去理解小说。”
这一点可能和老师的影响也不无关系,余华老师也认为:“我们读书,会在哭与笑的过程中,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生活和理解生活”。
叶昕昀
程永新和叶子老师也都很厉害,也说了很多自己对于读书和生活的感悟。程永新老师说:“阅读会打开我们的眼界,打开我们的思维,让你看到怎么获得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叶子老师告诉我们:“作家拥有看人、看生活的方式。文学告诉我们如何去想象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老师们还推荐了一些书,比如适合当枕边书的:苏童老师推荐了,《汪曾祺散文集》,程永新老师带来了《鲁迅的饭局》,还说自己喜欢在睡前读《追忆似水年华》,就像阅读诗歌,某些片段还会勾起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可以给人以想象,读着读着就睡着了。
余华老师会给自己的学生推荐苏童老师的短篇小说,说他的短篇小说可以说篇篇都好,而且还很会取名字。苏童的自选短篇小说集,包含《香草营》、《西瓜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苏童老师的书,我居然一本也没有读过,这次被他的魅力吸引到了,准备有空时从他的短篇小说开始读起来。
另外,叶昕昀推荐的两本书我也比较感兴趣: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和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微信读书上只找到了《逃离》,先加入书架,后面也安排读起来。我们的人生已经无处逃离,或许我们可以在书中停歇片刻,不知道书中的“逃离”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体验呢?
当叶子问到大家有没有闲置时间的时候,苏童老师赶忙说余华没有,我有。余华老师微笑着,却不置可否。不过他说了一句话我深有同感:“闲置后就没有灵感了。”这个我深有同感,几个月之前,我为了发头条文章和简书日更,逼着自己几乎天天写文章,还真给“逼”出来不少,有不少朋友都说:你写得越来越好了。可是,最近这段时间事情一多,再加上流量也不好,这一放确实感觉灵感少多了,即使有时间,也常常不知该写点什么好了。
不过,这时候我也不强迫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暂时放下,转而去读书或者去学习同类垂直领域的作品。慢慢地我发现,就像苏童老师所说:“写有时是读出来的”,我的很多文章都是无心插柳,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书时,常常习惯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时还会写上一些当时的读后感,有时候这些笔记也可以成为我写作的思路,不知道写什么好的时候,把他们整理一下就是一篇书评。“输入的够多,才能帮助你更好地输出”,是不变的真理。
北宋哲学家程颐有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作为陶冶情操、涵养品性的有效方式,可以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养性灵”;作为充电赋能、积淀人生的内在需求,可以使人“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关于读书的意义,岛屿读书的老友们都给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每个朋友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深刻体会。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带给我们精神上释放的并不是娱乐、八卦,而是读书。前两者获取的只是多巴胺,后者才会产生内啡肽,它可以让我们从本来的生活中离开一下,进入另外一个环境,从而得到快乐和放松。现代的生活脚步越来越快,我们的日常就像风车一样在不停地转动,而暂时的停歇,或许是一种能力的集聚,意味着下一次更好地转动。
或许,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暂时忘却那世间的纷纷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