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王猛策划“金刀计”,是嫉妒慕容垂才能

招财妙思 2025-02-22 16:40:30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六位堪称王佐之才的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姜子牙、萧何、诸葛亮、王猛、李善长以及张居正,这些人的能力那可都是出类拔萃、堪称一流的。而在这六位当中呢,王猛和诸葛亮就显得格外突出亮眼啦。他们可不仅仅只是擅长治理国家政务哦,在带兵打仗方面同样表现非凡呢,真正是做到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了不起境界,着实让人钦佩不已呢。

前秦时期,苻坚作为天王,对王猛有着极高的评价呢。苻坚感慨地说道:“一直到当下这一刻,我才真正深切地体会到身为君王所拥有的那份尊严。只要有王猛在身边辅佐,我就完全能够无忧无虑地安心当这个君王啦,什么都不用操心,只管安安稳稳地坐在这江山之上就行,其他所有的繁杂事务都交给他去处理就好啦。”

在前秦的历史进程中,王猛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时的前秦,原本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各部落相对分散,管理模式也较为松散。而王猛凭借着其卓越的才能与智慧,大力推行变革,对前秦的国家体制进行了深度改造。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前秦逐渐从那种部落联盟的形式,转变为类似中原王朝所采用的集权模式。在这种集权模式下,国家的权力得以集中,各项政令能够更加高效地推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正是在王猛的精心治理与强力推动下,前秦的实力不断增强,进而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可以说,在当时天下的格局当中,前秦所占据的地盘规模相当可观,足足占有十分之七呢。这所有的成就,可都要归功于王猛啊,是他的雄才大略和不懈努力,才让前秦有了如此辉煌的发展。

司马光呢,对一些事情表现得并不感兴趣,就拿王猛来说吧,他还颇有一些看法呢。特别是王猛精心策划的那个“金刀计”,司马光对此有着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王猛搞出这个“金刀计”,就是因为嫉妒慕容垂的才能,觉得这可不是君子应该做出来的事儿。

据《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其中提到了这么个事儿,说有个人叫猛,他急切地想要杀掉垂,这种做法呢,就如同在市井之中做那种低贱的买卖勾当一般。感觉就好像是嫉妒垂所受到的恩宠,然后去进谗言诋毁他似的。大家想想,这样的行为,哪里是那些有着高雅品德的君子所应该做出来的呢?这实在是和君子的风范相差甚远呐。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啦,大家都很熟悉呢。司马光可不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代史学家哦,他所编撰的《资治通鉴》那影响力可大得很呐。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啦,为啥司马光会对王猛有那样的说法呢?提到王猛,就不得不说一说那个有名的金刀计了,难道这事儿能说明王猛心胸狭窄吗?下面咱们就一起来仔细看看这其中的缘由吧。

公元36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枋头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慕容垂可是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与东晋的大军展开了激烈交锋,结果呢,直接把东晋的5万大军给打得很惨,几乎可以说是打残了呢。经过这一战,“前燕”的势力一下子达到了极盛的状态,在当时那可是风光无限。而另一边的桓温呢,可就太倒霉啦。他原本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想着通过北伐这一行动来为自己树立起崇高的威望,等威望足够高了,就找机会取代东晋,自己当老大呢。可谁能想到,这枋头之战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计划彻底泡汤了,这下想要取代东晋是完全没戏了。

慕容垂在当时可不怎么受慕容评以及可足浑太后的待见,这两人心里对慕容垂满是不满之情,甚至还谋划着要把慕容垂给处死呢。面对这样的处境,慕容垂心里明白得很,必须得想办法摆脱这危险的局面。于是呢,他就和儿子慕容令凑到一块儿,仔仔细细地商议起对策来。经过一番琢磨,他们最终决定找个借口离开邺城,就以外出打猎作为由头吧。然后呢,直奔龙城而去,要知道龙城可是慕容鲜卑最初发家的地方,去那儿躲避一下,或许就能躲开眼前这要命的危机啦。

话说慕容垂在行军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儿子慕容麟竟然偷偷地跑回了邺城,而且还把慕容垂原本的计划给泄露了出去,告知了城中的相关人员。这下可就麻烦了,邺城这边得知情况后,慕容评迅速做出反应,立刻派兵去追击慕容垂。慕容垂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顿时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简直是走投无路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慕容垂想到了儿子慕容令给出的建议。经过一番思量,他觉得也只能如此了,于是便依照慕容令的提议,决定逃向长安,去投奔苻坚,希望能在那里寻得一线生机。

话说苻坚见到慕容垂的时候啊,那情形就如同当年曹操见到许攸一般。苻坚激动得,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就赶忙出去迎接了。只见他满脸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苻坚还十分感慨地说道:“慕容垂此人啊,那可真是上天恩赐给我的得力大将!有了他,就仿佛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希望曙光呢。如今我们这般强强联合在一起,还愁什么宏图大业不能成就呢?”

慕容垂来到之后,苻坚那可真是满心欢喜,高兴得不得了呢。苻坚马上就给慕容垂册封了官职,而且还授予了他兵权,这待遇比起慕容垂在原来的“前燕”的时候,那可真是好太多啦。不过呢,这时候有个人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这个人就是王猛啦。王猛心里很清楚地意识到:“慕容垂可不是那种能被轻易掌控的人,他就好比是蛟龙,绝不是能被困在小小池塘里的。只要等到合适的时机一出现,恐怕到时候就会到处燃起战火,天下可就要大乱咯。”

王猛这个人呐,战略眼光那可是相当长远的,对于前秦存在的一些弱点,他心里也是门儿清。基于这些情况呢,王猛就向苻坚提出了一个建议,觉得应该趁着现在就动手,把那些潜在的危机在刚刚冒头、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给消灭掉,这样就能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大麻烦啦。可苻坚呢,大家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心肠软,狠不下心来做这种未雨绸缪但可能会引起一些动荡的事儿,所以就直接拒绝了王猛的这个提议呢。

苻坚在诸多事情上那可都是对王猛言听计从的,王猛说啥苻坚基本都照着做。但这里头有个例外情况,那就是在对待慕容垂这件事上,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的意见。您猜怎么着?后来就因为这事儿,苻坚可是吃了大亏啦,那真是自食其果,心里头别提多后悔了,悔得肠子都青了,一个劲儿地念叨着要是当初听了王猛的就好了。结果呢,事实证明王猛的看法终究是正确的,只可惜到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喽,再怎么后悔也没法挽回了。

苻坚呢,是个颇为仁慈的人,面对慕容垂,他压根就没起杀心,不仅如此,还给予慕容垂很大的权力呢。而这一情况,让王猛察觉到其中潜藏着不小的危机。王猛心里清楚,慕容垂可不是个简单人物,留着他并且赋予大权,说不定日后就会生出什么乱子来,搞不好会对苻坚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于是呢,为了帮助苻坚提前消除这个潜在的隐患,王猛便精心谋划了一计,这就是在历史上颇为有名的“金刀计”啦,其来历就是这么个情况哟。

公元370年的时候,王猛要率领军队去远征“前燕”了。就在即将出发之前呢,王猛和慕容垂的关系显得格外热络,两人竟以兄弟相称。而慕容垂呢,为了表示这份情谊,还特意拿出了一件随身之物送给王猛,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东西哦,乃是慕容家族极为珍视的宝物——金刀,就把它当作是两人之间友谊的一种见证啦。

王猛采取了一个特别的行动,他花费重金去收买了慕容垂的亲信金熙。之后,王猛交给金熙一把金刀,并且安排他前往慕容令所在的军营。金熙到达军营后,便按照王猛的交代告知慕容令,说他的父亲慕容垂马上就要叛变苻坚了,而且准备要回到曾经的“前燕”,还让慕容令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金刀计”的策划那可是相当严密。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金熙,他能言善辩,特别会说话。而慕容垂和慕容令呢,他们之间没办法直接进行联系沟通。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些情况,导致慕容垂父子俩压根就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异样,稀里糊涂地就全都中了王猛精心谋划的计谋啦。

话说慕容令找了个打猎的借口,就此离开了军营,然后径直朝着“前燕”的方向奔去了。而这边呢,王猛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就向苻坚上奏说:慕容令在两军阵前发生了叛变行为,他已经投降了“前燕”,按照军法的规定,这种情况是理应受到处置的。

慕容垂面对难以解释清楚的状况,竟然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将守卫城池的那些将士给杀害了,随后便匆匆逃离长安。苻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兵去追击慕容垂。在蓝田这个地方,慕容垂终是被苻坚的追兵给擒拿住了。如此一来,王猛所设的“金刀计”差不多就要成功实现目标了。只可惜,王猛在谋划这一计策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苻坚为人的仁慈这一方面因素,从而使得整个局势出现了变数。

苻坚大度地原谅了慕容垂,即便慕容垂之子慕容令有叛投的举动,苻坚却还主动为其辩护。并且,苻坚对待慕容垂依旧如同以往那般,极为重用,就仿佛慕容令叛投这件事压根就没发生过似的。

慕容垂总算是逃过了一劫,之后呢还继续得到重用呢。可慕容令的情况就不一样啦。慕容评对慕容令是压根就不信任,直接就把他流放到沙城那个地方去了。不过这慕容令也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人呐,到了沙城之后,他就召集起了一帮人,拉起了一支队伍,然后凭借着这股力量去攻取城池,而且还精心策划着要把龙城给夺取下来呢。

话说当时啊,又是慕容麟跑去告了密,把慕容令的一系列举动都透露给了龙城的守将。就因为这事儿,慕容令在随后的作战过程中遭遇了失败,最后还被燕军给处死了,实在是挺可惜的。而那个告密的慕容麟呢,后来居然又回到了他父亲慕容垂的身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慕容垂对他的这种告密行为并没有给予任何处罚,就这么让他待在身边了。

慕容令啊,那可是慕容垂的儿子当中极为出色的一位呢。在慕容鲜卑的新生代里,他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承载着整个慕容家族的殷切希望哦。你想啊,要是慕容令没有早早离世的话,由他来担当起“后燕”的继承人之位,那形势可就大不一样啦。说不定,北魏的拓跋珪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都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喽,毕竟慕容令的能力和影响力那可不容小觑。

话说历史上王猛所施的“金刀计”,那可真是设计得精妙绝伦,毫无破绽可言,简直让人难以察觉、无从防备。当时呢,要不是苻坚宅心仁厚,就慕容垂那情况,肯定是在劫难逃,必死无疑啦。不过呢,即便慕容垂逃过了一劫,可王猛这一计也并非毫无成效,他成功地除掉了慕容令。这慕容令一死,后续可就出了不少问题呢。后来慕容垂好不容易有机会复兴燕国,却因为没了合适的继承人而面临诸多困境。就拿慕容宝来说吧,在参合陂一战中,那可是把事儿给办砸了,直接导致八万大军就那么折损在那儿了,这对燕国的影响可真是太大了。

司马光给出的那种评价,对王猛而言,真的是极不公平,完全就是罔顾事实嘛。要知道,王猛压根儿就没必要去嫉妒慕容垂,他还没到能和慕容垂有那种让人嫉妒情况的地步呢,也就是说他还不够这个资格。而且呢,王猛向来喜欢提拔有才能的人,一直在选贤任能呢,他可是在踏踏实实地为苻坚打造一个得力的班底。

咱们来聊聊慕容垂,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说慕容垂不够资格呢?这就得好好说一说啦。大家都晓得的,慕容垂在打仗方面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呢,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好比那韩信一样,在十六国时代那可是被大家誉为“战神”的存在。不过呢,这慕容垂虽说打仗厉害,可要是说到政治手腕以及眼光这方面,那就和他打仗的本事差得太远啦,简直可以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慕容垂那可是相当厉害,他立下的功劳十分显赫,自身能力也是极为强悍的,而且还特别得人心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前燕”的时候,他却老是被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欺负。这慕容评压根就没什么作为,可足浑太后也不怎么样,就这样的两个人,却把慕容垂欺负得够呛,而慕容垂面对这种情况,居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连点脾气都发不出来。后来呢,慕容垂打算从邺城出逃,可这出逃的策划做得实在是不怎么严密。结果呢,居然还被自己的儿子给告了密,这可就危险啦,差点就让他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情况那是相当危急。

话说来到前秦那个时候,王猛可真是厉害,就一顿饭的功夫,就把慕容垂给“搞定”了呢。慕容垂呢,当时还挺相信王猛的一番好意,不仅和王猛结拜成了兄弟,甚至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信物都交给了王猛,这下可就引出了后来有名的“金刀计”啦。由此可见,在“权谋”这块儿的本事上,慕容垂和王猛相比,那可真是差得太远太远啦,完全就不在一个层级上。

在成功复兴燕国之后,慕容垂已然步入暮年,并且身体状况欠佳。那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呢?慕容垂竟然安排能力不足的儿子慕容宝,让其率领着八万兵马去讨伐拓跋珪。这一番举动可不得了,最终引发了参合陂之战,而这一战的结果是极其惨痛的,后燕在此战中遭遇了惨败,整个国家的元气也因此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伤。

当时的皇帝身体状况欠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驾崩离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皇帝居然做出了让能力欠佳的太子去出征打仗的决定,这其中慕容垂的做法真可谓是糊涂至极。您想啊,万一在太子出征期间皇帝驾崩了,那时候太子正带兵在外面呢,而且他本身又没什么能力,如此一来,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那是完全可以预料得到的,肯定是会引发诸多麻烦和不利局面的。

情况变得更为糟糕的是,当时在慕容宝身边担任副手一职的人,是慕容麟。这个慕容麟呢,他确实有着能征惯战的本事,在战场上也算是有一定的能力表现。然而,他这个人却存在很大的问题,一点都不靠谱。说起慕容垂,那可是一代战神呢,就如同历史上的韩信一般。韩信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本领极其高强,而慕容垂同样如此,在行军打仗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战绩那也是相当亮眼的。但可惜的是,慕容垂和韩信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境遇,就是在处理一些人际关系、权谋手段等所谓的“手腕”方面做得太差劲了,每每想到这些,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为之叹息。

王猛啊,那可是个全能型的厉害人物呢。苻坚能打下那么大的基业,要是没有王猛,那可真就没这回事儿啦。就说慕容垂吧,他跟王猛比起来,还真就不能算是王猛的对手呢。王猛这人哪,手腕那叫一个厉害,做事特别有魄力,权谋之术更是精通,比慕容垂可强太多啦,强到都完全没必要去嫉妒慕容垂,差距就是这么明显呢。

另外呢,王猛对于那些有能力的贤能之才,向来是极为重视并且加以重用的。而且,他还会不遗余力地向他人推荐呢。就比如说吧,像邓羌、苻融、房默、房旷、崔逞、韩胤、田勰、任群、朱彤、高泰等等这些有名的大臣,可都是王猛全力向苻坚举荐的哦。

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苻融,他的能力可是相当强悍的呢。而且,他看事情的眼光也非常长远,大家都觉得他就如同是“小王猛”一般的存在呢。就拿淝水之战来说吧,在那场关键的战役当中,如果苻坚能够听从苻融所提出的建议,那局面可就大不一样啦。说不定,东晋的孝武帝,还有谢安、谢玄他们,真的就得跑到长安去住新房啦,意思就是很可能苻坚这边就能取得大胜,让对方都处于劣势不得不有那样的结果呢。

邓羌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你看王猛对待邓羌的态度,那可充分说明了王猛这个人的心胸极为广阔呢,真可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不像司马光所描述的那样,说王猛是嫉贤妒能的人哦,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公元370年,正处于秦军和燕军展开决战的这一至关重要的时刻,却发生了一件让王猛颇为难堪的事情。当时王猛麾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徐成,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徐成竟然延误了军机。要知道,在如此关键的大战之际,军机大事可是不容有丝毫差池的,这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那可太大了。所以,王猛极为生气,决定按照军法处死徐成,以此来严肃军纪,让众将士都能清楚认识到军纪的严肃性,不敢再有类似的懈怠之举。而在这个时候,邓羌站了出来。他先后两次向王猛求情,恳请王猛能够给徐成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徐成可以通过后续的表现来弥补这次延误军机所犯下的过错。然而,王猛却坚决不同意邓羌的这一请求,坚持要按照军法对徐成予以严惩。

邓羌当时心里特别恼火,一气之下就直接离开了大营。离开之后呢,他就回去召集自己手下的兵马了,而且还起了攻打王猛的念头呢。不过好在,后来双方经过一番沟通之类的,总算是和解了。但不管怎么说呢,邓羌做出召集兵马要攻打主帅王猛这样的举动,那可实实在在是触犯了主帅的威严,从哪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确实都是不对的哟。

话说在秦军与燕军激烈交战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邓羌呢,心里一直盼着王猛能帮他争取到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可王猛没答应他。这下可好,邓羌心里有了小情绪,干脆就在军营里头呼呼大睡起来,外面打得那么激烈,他就跟没事儿人似的,完全坐视不管这场战事了。王猛这边呢,一看这情况可着急了,没办法,只好亲自去到邓羌那儿请他出来,并且还答应邓羌会向苻坚去为他争取那个司隶校尉的职位呢。

邓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下就和诸位将领一起,紧紧抱着那装着酒的酒纲,畅快地痛饮起来。喝完酒之后,邓羌精神抖擞地跨上自己的战马,然后如猛虎一般朝着敌军冲了过去,在战场上奋勇地冲锋陷阵。而在另一边,慕容评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在这场战斗中被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趁着这个大好的时机,秦军士气高昂,一路乘胜追击,顺利地攻克了邺城。就这样,曾经存在的“前燕”,在这场战役之后,便彻底灭亡了。

话说班师回朝之后,王猛并没有在苻坚面前提及邓羌有什么不对之处哦。不仅如此呢,王猛还积极地为邓羌去争取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呢。可惜,最后苻坚并没有答应王猛的这个请求哦。

苻坚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他觉得邓羌就如同韩信一般,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让邓羌统帅大军去攻打匈奴以及东晋,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这才是邓羌应当去做的事情。而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呢,对于邓羌来说,是并不合适的。

话说王猛精心策划了“金刀计”,他所做的这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前秦这个国家,也是为了苻坚这位君主。在王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心里依然牵挂着前秦的安危,仍旧不忘向苻坚点明关键问题所在。他言辞恳切地对苻坚说道:“陛下,可千万不要去攻打东晋啊,一定要多多防备鲜卑、羌人这些势力,要是不这样做的话,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啦。”

公元383年的时候,苻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要向南去征讨东晋。可对于他的这个想法呢,他的那些宗室成员以及朝中的大臣们,那可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没有一个人赞同他这么做。然而呢,有两个人却有着别样的心思,一个是慕容垂,另一个是姚苌。这两人,不但不劝阻苻坚,反倒在一旁一个劲儿地鼓动苻坚要亲自率军出征。他们心里,其实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就是想着趁着这天下大乱的局势,好去从中浑水摸鱼,盼着能通过这样的机会,最终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江山社稷呢。

慕容垂曾直白地说道:“这世上到处都是如同韩信、白起那般厉害的将领,有这样的人才,难道还会担忧灭不了东晋吗?”说完这话之后,慕容垂还特意拿司马炎灭掉东吴这件事来举例呢,试图以此鼓动当时的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可没想到,最终却导致了淝水之战的惨败结局。

在淝水之战结束之后,前秦的局势可谓是一落千丈,迅速地分崩离析了。这时候呢,慕容垂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前往了河北地区。到了河北之后,他可没闲着,直接就挑起了战事,就如同燃起了滚滚的狼烟一般,把目标对准了邺城。而当时驻守在邺城的,正是苻坚的儿子苻丕。面对慕容垂这样的举动,苻坚那是追悔莫及,心里别提多懊恼了。他气愤地大骂慕容垂,说道:“想着你都已经是垂暮之年了,没想到老了还干出这种事儿来,活着的时候就当起了叛臣,要是死了,那也只能是个逆鬼罢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司马光说王猛嫉妒慕容垂这件事,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罔顾了事实的。那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司马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要知道,司马光向来是以治学严谨著称的,他应该不会不清楚淝水之战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也不可能不了解慕容垂、姚苌等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

司马光会说出那样的话,大概是受到了王安石的影响呢。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朝堂之上的那些朝臣们彼此倾轧,闹得那是不可开交,整个朝政都变得乌烟瘴气的。司马光心里头或许原本是这么想的:作为大臣嘛,就应该有宽广的心胸,大家都得齐心协力为朝廷办事才对,可不能老是相互拆台,搞那些窝里斗的事儿。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