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总理是周总理,他可是中国革命里绝对不能少的英雄。嘿,周总理的家族历史那可老厉害了,他的祖先有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唐末特别猛的将领周本,还有写《千字文》的周兴嗣。
而这些个文武豪杰,都有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三国时候超级有名的大帅哥、军事方面的天才周瑜。
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在《三国演义》里那可是个英俊又有才华的人,不过在书里他气量小,最后被气死了。但演义毕竟只是演义。真实历史中的周瑜,在东吴是以气量恢宏大度而闻名的,后来,他在攻打益州的途中生病去世了。
赤壁之战之前,周瑜那可真是有远见卓识。他非常客观地把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整体形势综合起来做了分析。从兵力对比这方面来看,周瑜还指出了曹操在用兵战略上存在的弱点。曹操的军队大老远地跑来打仗,这时候已经是疲惫之师了。而且,曹操刚刚把袁绍的势力吞并掉,这才过了不到五六年的时间,他内部还没有完全整合好。
咱就说,带着一群又疲惫又生病的兵卒,去统领那些心里满是疑虑的人,虽说人数看起来不少,但真没什么好怕的。
周瑜拿事实把张昭那帮投降派的气焰给打压下去了,这让孙权抗曹的决心变得坚定起来。而且周瑜还主动要求出战,他说自己愿意带着三万精兵到夏口(就是现在的汉口)去迎击敌人。
孙权这边,从这时候起就定下了抵抗曹操的具体办法,那就是联合刘备来对抗曹操,让周瑜和程普带头领着军队,去和刘备那边合作,然后在赤壁这个地方来一场大决战。
在战术运用这方面,周瑜可厉害!他调度起来有条有理的,打仗的时候还总是冲在最前面。而且,他特别愿意听别人的建议。前期的时候,他采用了黄盖提出的计策,到了后期,又运用了吕蒙的计策。
在《三国演义》里,详细说了黄盖的计谋,就是“诈降火攻”。黄盖假装投降曹操,他弄来装满柴草膏油的船,离曹军的连环船还有二里多路的时候,把那些用来火攻的船全给点着了。刹那间,“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周瑜领着精锐之师趁机敲鼓追打过去,曹军慌得不行,到处乱跑乱散,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可是赢得特别彻底。
周瑜在军事上是个全才,这在追击和鼓舞士气方面也能完全体现出来。追击曹仁的时候,周瑜采纳了吕蒙的计策,这就化解了甘宁被围的危险,而且在和曹仁大战的时候,周瑜还亲自骑马冲上去杀敌。
周瑜和领兵大将程普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周瑜性格开朗、度量很大的特点。
赤壁之战准备的时候,孙权让周瑜当了左都督,这左都督可是全军的最高统帅。而程普,他在孙家阵营里资历老深了,可也只能在周瑜之下,当个右都督。
程普心里特不服周瑜,老是倚仗自己年纪大,多次挑衅周瑜在军营里的权威。《三国演义》里就有一段描写这事儿的:“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座……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军队这个地方是非常看重令行禁止的。程普带头反对周瑜,这自然让周瑜掌管军事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但周瑜,他可没给程普治罪,不但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情绪,而且不借着公事报私仇,对程普那是非常包容,最后把程普给打动了,程普对周瑜的看法也改变了,变得亲近、敬重又佩服周瑜了。
空城退敌周本在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割据淮南的吴政权,这个政权里有个将军叫周本。周本是舒州宿松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安庆那里的人。按照《十国春秋·周本传》里说的,周本可是周瑜次子周胤的后代。
公元909年的时候,抚州的刺史危全讽他自己封自己为镇南节度使,然后就带着手下好几万的兵马去攻打吴政权下的洪州。可是洪州才只有一千多的兵马,这可把洪州的将领和官员们都给吓得够呛。
危全讽的盟友楚王马殷也派了兵去攻打高安,好给危全讽壮壮声势。
吴国掌权的大将徐温听说洪州、高安情况紧急后,就叫自己的得力助手严可求推荐个合适的将领去救援洪州。严可求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在家称病的大将周本能够解除洪州的危机。
想当初我打苏州的时候,本来是能赢的。为啥没赢?就是因为统兵的将领没实权,手底下的人根本不听指挥,结果白忙活一场,啥功劳都没捞着就回来了。这一回我能出去领兵打仗,不过得答应不设副统帅才行。
周本的这个要求吧,合理是合理,可又有点过了。五代十国时期,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正式喊出“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年代,好多地方政权都在军队里设了约束。
周本要领兵出征,得先等严可求答应下来,严可求那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周本这才领命出征。
徐温原本是想让周本去高安增援的。但周本觉得,高安的危局说到底就是一场助威的仗,没有到那种必须去救援的地步。只要把危全讽的军队给消灭了,高安的危局自然就化解了。
于是,周本刷就带着军队一路急行军,直接朝着危全讽在行营的驻地象牙潭奔去。在路过洪州的时候,节度使刘威出城来迎接,他想让周本将军在这儿歇一歇,还准备了牛羊酒水来犒劳大家。
连着好些天行军,部将们都累得不行,有部将就劝周本说:“将军,危全讽的兵力可强了。咱们要不要就在这儿歇会儿?先派人去瞅瞅形势,再进军也不迟。这敌情咱都还没摸清楚,就急急忙忙地去打,恐怕得打败仗。”
部将提了个提议,周本立马就给拒绝了。周本解释道:“贼人的数量比咱们多出十倍还不止。我怕在洪州歇一晚的话,这消息就在军队里传开了,那士气可就受影响了。还不如趁着现在士气正高的时候,直接去突击危全讽的军队,这样反倒更容易打胜仗。”
后来的战况就像周本预料的那样,吴军突然冒了出来,把危全讽弄得措手不及。危全讽在慌乱之中被打得大败,连他这个主将都被活捉了,高安的危险局面也就解除。
这一战下来,周本在淮南地区可就出大名。徐温,特别看重他的军事才能,就安排他去做信州刺史了。
几年过后,闽、楚、吴越凑了两万的联军来攻打信州。当时,守着信州的士兵也就几百人。瞅着外面围了一层又一层的敌军,周本就琢磨起破敌的法子来了。
硬来那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周本在观察敌军营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漏洞,他瞧见闽、楚、吴越这几支分属的军队营地中间有一道很明显的缝隙。他心里明白,这些敌人表面上联合在一块儿,可实际上心里都不对付,互相都防备着对方。
周本马上就叫士兵把城门打开,然后在城里支起数不清的军帐,又在城楼摆上丰盛的筵席,把幕僚们都召集过来,让舞女跳舞来助助兴。
城楼上的状况把敌军弄得晕头转向,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周本负责信州的驻防,敌军就不敢随便行动了。他们远远地射了几回箭试探,却瞧见周本根本不在乎,依旧坐在那儿喝酒聊天,就觉得城里肯定埋伏了好多士兵,于是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晚上的时候,信州城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联军心里更疑惑了,不敢发动进攻。他们还担心敌人的援军要是赶过来,自己就会被包围,所以只能连夜撤兵了。
后来,有人研究发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件事,是借鉴了周本空城退敌的做法。
周敦颐,那可是断案如神的厉害人物!在中国理学的发展历程里,他是绝对不能被绕过的。要是把朱熹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那周敦颐就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可是把儒、释、道三家的学说都融合在一起了,还把哲学也加进去了。
好多人都不知道,周敦颐在仕途上的成就也相当不错,断案厉害得就像包公一样。
周敦颐十五岁的时候,他的舅父郑向当上了龙图阁大学士。这一下,周敦颐在朝中就有了靠山。在舅父郑向的帮扶下,周敦颐开始涉足仕途。等到二十岁时,他头一回有这样的机会,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利。
可巧了,他刚把县衙的事务都捋顺,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母亲却离世了。
好多年了,他就跟母亲互相依靠着生活。他可是个大孝子,心里尽管悲痛,却也守了三年孝。可能,灾难就像是成功的试金石。周敦颐没了政务来打扰,就在草庐里一门心思地钻研各家的学说,慢慢地,一个思想体系就开始在他心里孕育。
守孝期一完,周敦颐就又开始忙仕途的事儿了,在洪州分宁县做了主簿,这主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处级干部。
周敦颐到任之后,那个县有个疑案,拖了老长时间都没法判决。嘿,没想到周敦颐很快就把这疑案给解决了。
三年前,有个叫王大牛的农民,在自家院子里把一条蛇给打死了。蛇肉,对王大牛来讲那可是很难得吃到的荤菜。他一高兴,就在亭子旁边煮起蛇肉来,还盛了一壶自己酿的红薯酒,把邻居王小二叫过来一起喝酒吃肉。
结果正吃着的时候,王大牛突然就倒在地上,嘴里开始吐白沫,没过多长时间就悲惨地死了。可跟他在一起的王小二却啥事没有。所以,王大牛的家人就把王小二给告了,说他投毒杀人。
仵作查验后发现,王大牛酒碗里有毒,可王小二碗里没毒,蛇肉也查了,没毒。现场又没外人来过,县衙就认定王小二是投毒的人。
王小二被多方审讯,还遭受了严刑拷打,可他一直都不认自己投毒杀人这事儿,还大喊冤枉。
县衙找不到王小二直接投毒的证据,王小二,也没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就这么着,这案子拖了三年都判不下来。分宁县的知县,就把这个案子甩给刚到这儿的周敦颐去处理了。
周敦颐,他一点怨言都没有,也顾不上休息,就在外面到处走访调查。这一查就查了十五天,最后确定王小二和投毒案没一点关系,然后就把这情况汇报给知县。
“这怎么可能?这案子都悬了三年多了,你居然说十五天就能确定王小二没投毒杀人?”
周敦颐强烈要求之后,知县就带着衙役和仵作,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进了王大牛家院子。一进去,就见他把碗、酒菜一样一样摆好,就像三年前那样,摆完后抬头朝着凉亭的屋檐看过去。
没过多久,一条又大又黑红的蜈蚣探出头来,吐出一长串带着丝的毒液,毒液滴进了下方那个王大牛喝酒用的酒碗里。
周敦颐靠着自己的聪明和推理能力,把这桩悬了三年的旧案给破了。就因为这事儿,他一下子就出名了,县里的人都一个劲儿地夸他:“周公断案可太神了,那些老狱吏都比不上他!”
师爷这个行当,周家可是世代传承。周总理的家族有着这样的渊源,宋朝那时候可是第一个大力开拓南方的王朝。当时,周氏家族为了躲避战乱,就从战火纷飞的中原地区逐渐往南迁,最后到了浙江,就在绍兴安了家,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一直到周总理的高祖父那一代,已经是周氏家族在绍兴繁衍的第十六代。
周总理的家族可庞大。从高祖周元棠起就做钱谷师爷,还把做钱谷师爷定为周家好几代人的职业。就这么着,100多年来,周氏家族都是靠着学做师爷才延续下来的。
有钱了就容易人丁兴旺,这么几代人过去,周家人变得越来越多了。淮安的驸马巷有座周宅,那可是周家在苏北的大本营,周总理就出生在这儿。
驸马巷里一共有33间房子,周家大大小小几十口人都住在这儿,满满当当的。
1844年,周总理的爷爷周起魁离世了。当时时代就像一股洪流,在它的推动之下,以前特别吃香的绍兴师爷这份工作,找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周家慢慢就有了衰败的迹象。
周家,一直不改那些老习惯,死死守着官宦家庭的那些老规矩、老礼数,哪怕在这上面花很多钱也不在乎,周总理可被这些害得不轻,对这些是厌恶透顶了。
就拿周总理家来说,为了撑起周家的门面,总理的母亲万氏只能借钱去应酬,后来还得靠典当衣服来维持。这种破落官宦人家就算典当东西、四处借钱也要保住面子的虚荣心理和不良习惯,给小时候的周总理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1910年的时候,三伯父周贻谦从东北回淮安办事情,就把周总理带到自己工作的辽宁铁岭去生活和读书。过了半年,周总理又到沈阳跟着四伯父生活、读书去了。
辛亥革命一爆发,全国上下革命热情那叫一个高涨。周总理在学校里可是第一个响应革命号召的,“咔嚓”一下就剪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各个学校里传播开来。周总理积极参与其中,还成了领导者。他出生于师爷世家,所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危害。
周总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后,每时每刻都提防着旧习惯势力的侵蚀。他一辈子都坚守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人的本真,不让师爷文化给沾染了。
他对新时代的周家提出了“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这也是改造全中国所有传统旧家庭的目标。
周总理的祖先里有周瑜、周本、周敦颐这些名人。不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当中,还没有哪个家族能靠着老祖宗就过上千年的好日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的这句诗把权势更替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不管先辈有多牛,到最后还得看个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