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市场的版图中,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的流向一直备受关注。有说法称本科电子科大然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硕士毕业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七十去了华为,而非阿里、字节等大厂。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一、就业形势下的 “现实之选”当下就业形势严峻,求职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大环境下,华为提供了相对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众多毕业生的 “保底” 选择 。曾经,华为在招聘时,对于电子科大的学生来说,门槛相对较低,几乎是 “点击就送” 。如今,尽管招聘难度有所提升,但相比阿里、字节等大厂,华为的招聘池子依然较大,对于电子科大的学生而言,拿到华为 offer 的机会相对更高 。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阿里、字节经过前期扩张,岗位基本饱和,校招名额减少,且招聘要求愈发严格 。这使得电子科大毕业生进入这两家大厂的难度增加,自然选择去华为的人数比例就升高了 。例如,在 2023 - 2024 年的校招中,阿里、字节等大厂的招聘岗位数量同比减少,而华为的招聘规模相对稳定,这一增一减,对毕业生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二、专业匹配度与企业优势华为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科技企业,业务涵盖通信、电子、硬件等多个领域,招聘专业范围广泛,与电子科大在电子领域的学科优势高度契合 。电子科大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学院是大专业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华为能找到众多对口岗位 。
华为在电子通信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平台优势,是行业内的顶尖企业 。对于准备从事电子领域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华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技术学习环境 。以 5G 通信技术研发为例,华为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电子科大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参与到前沿项目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
相比之下,阿里、字节等属于互联网企业,招聘岗位更多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以及互联网运营方向,对电子科大其他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吸纳能力有限 。虽然电子科大也有不少学生转码进入互联网公司,但成功转码的人数并非多数 。
三、招聘难度与城市因素从招聘难度来看,互联网企业在程序员招聘时,对八股文、手撕代码等方面的要求比华为更高 。参与过秋招的同学深有体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电子科大毕业生会觉得进入阿里、字节等大厂难度较大,而华为相对更容易获得 offer 。
电子科大位于成都,华为在成都设有较大规模的研究所,而阿里、字节等在成都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 。电子科大四川本地学生较多,不少外省学生也会选择留成都发展 。成都华为研究所提供的大量岗位,吸引了众多希望留川的毕业生 。例如,成都华为研究所每年招聘人数可达数百人,为电子科大毕业生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
四、数据真实性与个体差异需要指出的是,“百分之七十都去华为” 这一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夸大成分 。从电子科大发布的就业报告以及众多毕业生的实际反馈来看,去华为的人数虽相对较多,但远未达到七成 。不同专业、不同个人规划导致毕业生就业选择存在较大差异 。
在微电子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就较为多元,并非都集中于华为 。部分优秀毕业生会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更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企业,如进入科研机构、创业公司,或投身于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 。
电子科大毕业生较多选择华为,是就业形势、专业匹配、招聘难度、城市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毕业生都将华为作为唯一选择,个体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的动态发展,都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