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疼痛难忍,长期吃药又怕伤胃怎么办?合理选药很重要

昌勇下 2025-03-23 20:56: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2. 《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骨头疼起来,真要命! 有人说,骨关节炎是“富贵病”,有人说是“老寒腿”,还有人觉得只要不动就不会疼,忍一忍就好了。

可现实是,疼起来,站不住,走不了,半夜翻身都像有人拿锥子捅膝盖,这滋味,谁疼谁知道。

有些人选择吃止痛药,结果吃着吃着,胃痛、反酸、甚至胃出血。吃吧,怕伤胃;不吃吧,腿疼得睡不着觉。

这药到底该怎么吃?中医有没有更好的对策?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麻烦病——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病,天生就是“磨损型选手”。 关节就像车轮,年轻时橡胶厚实,缓冲力强,怎么折腾都没事。

可年纪一大,软骨磨损,润滑液减少,车轮皮子磨薄了,开始“嘎吱嘎吱”响,甚至直接磨光,露出里面的铁丝,每走一步,都是骨头对骨头的直接摩擦。

骨关节炎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软骨退化。

但导致软骨退化的原因,可不只是年纪大了那么简单。

1. 年纪大,关节就像旧机器,零件磨损60岁以上的人群,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50%,75岁以上的人群,几乎80%都或轻或重地被关节炎折磨(数据来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2年第26卷第4期)。

人老了,软骨里的胶原蛋白流失,关节滑液减少,缓冲力下降,没法避免磨损。

2. 体重飙升,关节不堪重负体重大一斤,膝盖压力多四斤! 越胖,膝盖负担越大,软骨磨损速度就越快。

研究表明,肥胖者的骨关节炎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3倍以上,尤其是膝关节炎,胖人最容易中招(来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3. 运动不当,关节提前报废适量运动能保护关节,但错误的运动方式,反而加速磨损。很多人喜欢跑步、爬山、跳广场舞,但如果膝盖没有足够的肌肉支撑,或者运动姿势不对,关节就容易受伤。

特别是剧烈运动+护具不到位,等于提前让关节“退休”。

4. 久坐族,关节“生锈”长时间不动,关节润滑液减少,软骨营养供给不足,就像一扇老旧的门,长期不转动,铰链就生锈了,时间一长,动一下都咯吱作响,甚至直接“卡住”。

5. 风寒湿邪,悄悄侵蚀关节中医讲,骨关节炎属于“痹症”,是风、寒、湿三邪侵袭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去滋养,日久成疾。

特别是爱穿短裙、光脚踩地、冬天不注意保暖的人,寒湿邪气容易趁虚而入,关节炎找上门。

吃药能缓解疼痛,可长期吃药伤胃,怎么办?

“医生,我吃止痛药吃得胃疼,咋办?” 这句话,骨科门诊里天天有人问。

骨关节炎的疼痛,很多人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这些药确实能止痛,但它们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伤胃!

长期服用NSAIDs,胃溃疡、胃出血、甚至消化道穿孔的风险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NSAIDs的人,发生胃溃疡的概率比普通人高4倍!(来源:《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第41卷第8期)。

那么,吃药和护胃,能不能两全?

当然可以!关键是选对药、用对方法。

1. 选“胃友好型”抗炎药传统的止痛药伤胃,但有些选择性COX-2抑制剂,比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对胃的刺激较小,可以降低胃黏膜损伤的风险。

2. 配合胃保护药如果必须长期吃NSAIDs,可以同时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损伤风险。

3. 局部治疗,减少胃肠负担外用抗炎镇痛膏药、局部封闭治疗、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能直接作用于关节,避免口服药导致胃肠道问题。

中医怎么看骨关节炎?有没有不伤胃的办法?

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病因多与风寒湿邪有关,治疗需要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让关节气血畅通,疼痛自然缓解。

1. 艾灸+热敷,祛寒湿,通经络艾灸足三里、血海、膝阳关,能温经散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僵硬。

特别是冬天,膝盖怕冷的人,坚持艾灸,效果明显。

2. 针灸+推拿,活血化瘀针刺阳陵泉、膝眼、阿是穴,可以促进关节周围的气血流通,减轻炎症反应。

推拿手法如揉按、拨筋、点穴,能缓解肌肉僵硬,提高关节灵活度。

3. 中药内服,补肝肾,强筋骨独活寄生汤、三痹汤,适用于寒湿痹阻型骨关节炎,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4. 药膳调理,补充软骨营养常吃杜仲炖牛膝、黄芪炖羊肉、猪蹄炖黄豆,有助于补充胶原蛋白,滋养软骨。

总结

骨关节炎虽难缠,但并非无解。

合理用药,避免伤胃,中西结合,标本兼治,才能真正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与其等到疼得走不了,不如早点行动,科学防治,养护关节,活得更轻松!关节是人生的“底盘”,保养得好,才能走得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