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50...

许褚聊历史 2023-11-22 15:42:05

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5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有一位智谋卓绝、权谋如神的谋士,他便是司马懿。当岁月将尽之际,他面对曾经的残酷历史,留下了两则遗嘱,对儿孙和国家政权留下了深思熟虑的安排。

司马懿年老体衰,静坐于首阳山,云卷云舒之间,回首自己的一生。往事历历在目,曾凭着睿智智谋,辅佐三代君主,却也深陷着血雨腥风之中。

回想起曹家血案,他的心情颇为沉重。千余口人曾在他的手下丧命,鲜血染红了那个时代。

当时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对曹爽家族三代以及曹爽的亲信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导致无辜的大人和无辜的小孩被残忍地屠杀,人数高达5000人。

这场变乱震惊了整个朝野,它标志着魏国政治权力的剧烈转变。据传闻,这场变乱的动机源于司马懿对曹爽强势政治的不满和对魏国未来走向的担忧。

在这场血腥的政变中,许多曹氏家族的成员,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牺牲品。当时的历史记载着无辜儿童和无辜妇女的悲惨命运,这些人的惨死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哀悼。

在病榻上,司马懿挣扎着握住儿孙的手。他轻声叮嘱,要求死后将自己埋葬于首阳山,一座普通墓穴中,不立碑,不种树。葬礼上不得穿华服,不准放置任何陪葬品。

每当清明、祭日,不准有人祭奠。他警示着后人,即使自己去世的妻妾,也不准合葬,应寻他处安葬。

司马懿之所以在遗嘱中规定后代不得上坟,首先是源于对权力的深刻忧虑。他深知政权的稳固来之不易,曹魏政权的覆灭历史令他警醒,唤起了对家族命运的担忧。

曹爽因祭祀先帝而放空后方,成为司马懿夺权的契机。后防空虚,令司马懿看到了夺取政权的可能性。这次成功的叛乱让他深刻认识到政权的脆弱,也对后人上坟祭祀产生了担忧。

司马懿从未忘记曹魏政权覆灭的原因,他深明在政治漩涡中坚守家族地位的重要性。对后代不上坟的规定,并非单纯不让其祭扫,更是警示后人,不希望司马家族再次在权谋与政治斗争中重蹈覆辙,不愿看到家族的辉煌最终化为灰烬。

第二个原因其实更多是一种内心的恐惧,是他对于被人掘墓报复的担忧。他这一生犯下了无数的罪行,一旦离世,或许会有人不甘心,想要找到他的坟墓进行报复。只要司马家族不再前来祭拜他,那么这个坟墓就会变得神秘而难以被寻觅。

他曾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位权势巨擘,手握重权,驰骋于权谋之间。然而,他的行事举止也留下了不少尘埃,众多人口诛笔伐他的残暴和贪婪,口耳相传着他的残暴故事。这使得他的死亡,也成为了那些受害者们找寻正义的契机。

坟墓被周围苍松翠柏所环绕,仿佛是一种守护。远远望去,葬地显得肃穆而安详,不经意间却透露着一股压抑的氛围。坟前的土地被青草所覆盖,风吹过,带着些许咝咝声响。

他留下了无数的仇怨与仇人,以至于他死后人们对他的坟墓充满了好奇,甚至可能是怨恨。若不再有司马家族前来悼念,任何人都无法确切地知晓他的坟墓所在。

这种状态,使得坟地似乎有了某种难以触及的神秘感。它的位置被深深地隐藏,似乎成了一种宁静的避难所,安静地远离世俗的纷扰。

他心中有一股难言的恐惧,是来自他罪恶行径的潜在报应。坟墓像是被一层幽暗笼罩,仿佛暗示着他将来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这种恐惧,让他的坟墓成为了一片不被关注、被遗忘的角落。

司马懿深思熟虑地留下第二则遗嘱,言之严肃又睿智。他回顾了自己曾辅佐曹氏,为大魏出谋划策,却也牢牢掌握着权力核心的历程。

在这份遗嘱中,他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手腕和为国家稳定统一付出的心血。

时光荏苒,历史长河中,司马懿的遗嘱被代代传颂。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渐渐模糊,人们忘却了那段残酷的历史,也逐渐淡忘了司马懿的遗言。

直至1700年后的今日,人们对司马懿的记忆已不再清晰,但他的遗嘱却依旧被尊重,山野间的首阳山上,一个普通墓穴中,安息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见证者,一个留下智慧和深思的先知者。

0 阅读:0